萱萱上学前磨磨蹭蹭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起床、洗漱、吃饭、穿衣...没有一项能快速完成,总是在妈妈的不停唠叨和催促下推进。
“你能不能快点洗脸,巴掌大的脸,洗那么长时间,能洗出花来呀?”
“牙膏都给你挤好了,也没见你刷牙比过去快,能不能提点速度。”
“你不快点洗漱,一会儿饭菜就凉了,到时肚子痛了可别怪这怪那的。”
“你看你,菜都夹不住,眼睛盯着点菜,吃饭不看饭菜,你想什么呢?”
“你能不能快点吃呀?一会儿上学就晚了!红领巾给你准备好了,作业本别忘了带……”
……
妈妈的唠叨,让萱萱很不耐烦,闷闷不乐的,爸爸也对妈妈的唠叨很无奈。
爸爸对妈妈说,你不用总唠叨她,上学晚了让她自己同老师解释去,有些事该让她自己承担。
妈妈却说,这么催促都晚呢,放任她还不知会怎样呢!
01
家长为什么爱唠叨?
孩子小的时候,他们记忆处理能力有限,经常遗忘很多事情。这时的家长会习惯性的重复,希望提醒他们注意。
当这种单方面期待孩子加深印象成为习惯时,提醒也就变成了唠叨。有时甚至会将自己的不满也发泄到了孩子身上,长此以往逐渐形成了不信任孩子有能力记住事情的心态。
对孩子的不信任,促使家长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时间久了,唠叨也就形成了生活中的一种聊天方式。
可唠叨到底有没有用呢?
发现孩子身上有问题,家长的适当提醒是十分必要的,可当这种提醒变得无休无止,有时甚至变成一种不加控制的重复抱怨时,唠叨就变成了一种伤害。
很多唠叨的言语中夹带着对孩子的不尊重不认同,这些非但对孩子改正错误没有丝毫帮助,甚至会让问题变得更糟。
02
多数孩子听到提醒时都会有意愿去改正,可反复的唠叨,会让孩子的注意力放到情绪上,削弱了他们去关注家长提醒的真实目的。
当孩子对家长的唠叨无动于衷时,会让家长失去耐心,唠叨会变得更加情绪化,面对家长缺乏新鲜感的唠叨和批评,孩子就会在脑中想方设法地回避这些言语,尽可能地走神,放空大脑,对家长的话真正变成了充耳不闻。
于是我们会看到,家长越是唠叨个不停,孩子越是用恍惚的思绪来选择性失聪,让唠叨变得没有丝毫作用。
从上面萱萱的故事里我们就会发现,妈妈的唠叨并没有让萱萱改变,相反妈妈帮萱萱挤牙膏,准备红领巾等这些行为,还助长了萱萱等靠心理。
那些长期被唠叨溺爱着的孩子,责任心和自立性都会非常欠缺,想要改变他们的行为也就变得愈发困难。
03
看到唠叨让孩子的坏习惯有增无减,作为家长应该如何解决问题并改掉唠叨呢?
唠叨源于不满情绪的产生,而带着情绪的唠叨又很容易伤害到孩子。因此当家长有了情绪时,一定要放平心态,或是用另一种方式宣泄情绪。比如临时离开现场找一个无人的地方独处一会儿,或是同爱人沟通,把心里的牢骚都说出来等等,切不可把孩子当做情绪的出气筒。
提醒要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长时间反复的唠叨,会让听者产生“抗药性”,对提醒漠不关心,因此家长的提醒要多注重语气和环境,让自己的想法清晰而简单地被孩子理解,唤回孩子耐心和注意力!
一味地输出并不可取,明智的家长应该放下唠叨学会倾听,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听听他们真实的感受,以尊重和平等的态度去理解孩子的困难。
有时孩子不是不改变,而是感觉自己没能被理解。改变的动力来自内心,只有内心认同,才会产生自我驱动的力量。
让家长痛苦的事情就是,抱着好的想法去管教孩子,却收到了截然相反的效果。苦口婆心的唠叨,就是这样一种行为。因此家长警醒自己同孩子唠叨式的沟通,规避沟通中的错误方法,让亲子间沟通变的温情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