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从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一直到今天的人类文明,无一不证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精神血脉,这个民族也将趋向灭亡。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更是时不我待的需要。中华文化之传承,除了依靠学校和社会教育外,最最该依靠的是我们家庭。
家,是温馨的港湾,是人之初的第一课堂,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基本要素,正如《礼记》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德,一国兴德”,每个人的伦理价值构建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千万个家庭家风好,社会风气才会好。
教育是春风化雨的渗透,家庭教育德育优先。在家庭中传承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不仅是一个持久性的问题,更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针对孩子成长的特性,结合我自身教育孩子的一些积累,我认为在家庭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和大家一起共勉:
一、立成于幼,潜移默化。
好的习惯的养成,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孩子幼年时期润物无声的美德教育,能培养孩子道德良知和优秀品质,并伴随其成长越发牢固。正如俗话说,“三岁看到老”。中国古代家教《颜氏家训》:“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以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里面强调在孩子们刚刚懂得看人的脸色,识别喜怒的时候,就加以教诲,那么让他做,他就做,不让他做,他就不做。婴幼儿时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比较容易收到影响,而且可塑性大,收到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一生。
还记得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那一天幼儿园老师要带孩子们认识钱币,需要家长买那种教学用的钱币,晚上回来的时候,家鸣爸爸给他买了2袋教学钱币,虽说此时的儿子对真钱没有任何概念,但却对这花花绿绿的钱币表现出了极大的喜欢,在地板上摆来摆去,不亦乐乎。第二天放学回家依然兴致不减,儿子说:“妈妈,我们来玩扮演买东西的游戏呀?”虽说手里在忙着别的事情,但看到儿子充满渴望的小脸,我答应了!一来二去,平时虽说比较粗心的我却发现,原来买了2袋的教学钱币中本应该只有2张10元,2 张20元的,而此时此刻摆在我面前的却有3张10元,3张20元的,怎么回事?我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身为教师的我深知:一定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不能武断行事。于是我一脸严肃地把心中的疑问抛给了他,我儿子向来比较有主意,所以他马上说,:“是爸爸给我买的”我马上说:“昨天,妈妈都看到了,买来的数量和今天的数量是不对的,你再想想多出来的两张钱币是哪来的?赶紧说实话......”毕竟是一个六岁的小孩子,最终被他这个有些灵敏观察力的妈妈攻破了防线,道出了实情:儿子边哭边说,是管小朋友借来玩的,然后在归还的时候,却悄悄地留下了两张......
我沉思了一会儿,我不能和六岁的儿子说,你的行为和小偷无异,我也不能和儿子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意思,毕竟他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但是我知道,我必须让他明白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这种行为绝是不对的,我必须制止他这种行为的再一次发生。看着儿子哭得那么伤心,如果此时,我就此打住,搂住他,告诉他知道错了,改正就行了的话。那无疑之前我的严厉教育都白费了,而且他还有可能再次犯同样的错误。一定要让他记忆深刻。我说:“家鸣,你过来背《弟子规》,儿子含着眼泪,背“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当他背诵到“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我让他停下来,然后问他是什么意思?他也说出了东西再小,也不能偷偷藏起来,如果偷偷藏起来,妈妈会伤心的!
我此时也比较激动,大声地喊:“知道妈妈会伤心,还偷偷把别人的东西藏起来?”“你必须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把手伸出来,”我大声地喊着,儿子怯怯地伸出了小手,我拿着软尺子,照着小手就打了下去,我能感觉我下手不轻,儿子哭得更大声了,我又说,把这句话再背一遍,带着哭腔和委屈,儿子挨了10个手板,也背了10遍“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10下打下去,我的泪水也没有停过。“打在儿身,疼在娘心”这话一点不假,后来,待儿子平静了一些,我把他搂在怀里,安慰他,和他讲道理,给他讲一个苹果的故事,渐渐地停止了哭声。我想今天的这一幕,在儿子幼小的心灵当中一定会烙下深深的印记,以至于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凡遇到此类问题,他绝对不会再犯!
二、通俗易懂,喜闻乐见
除了带孩子读《弟子规》、《三字经》这些经典书籍外,最能吸引他注意力的就是直观的动画片,于是我经常给孩子看《中华传统德育故事》、《二十四孝德育故事》还有《弟子规》动画片,《孔子传》等,我发现孩子更喜欢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了解了传统美德,掌握了传统美德,并且也能够学以致用,践行在实际生活中。每次吃东西时,家鸣都能够先给我和爸爸吃,在学校愿意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用奶奶的话就是家鸣一点也不抠。
三、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家庭道德教育。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总认为,传统美德教育只在于照本宣科,在学校的书本上,课堂中行成,其实则不然,日常生活中才是最佳的教育时机,我们一定要善于捕捉这样的时机。
比如在做家务时,就可以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让他能够体会长辈做家务的辛苦,给她们烹饪美食的不易。有时我拖地,就让他擦灰;有时我烙饼,就让他往电饼铛上放;有时我捡碗,就让他洗碗;有时我洗衣服,就让他洗袜子。他六年了,我给他刷鞋的次数都能数得过来。
平日里,我们逛街,或进出小区时,他能主动给后面的人扶着门,每每这样,我都会伸出大拇指,向他点赞,儿子一脸不屑,我知道他内心的快乐,那是只有在帮助了别人后才有的一种快乐,我想他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也会养成他喜欢助人的习惯。
家鸣爷爷酷爱画画,家鸣爸爸喜欢书法和印章,所以我们家墙上挂着的多数是字画,我受这氛围的熏陶,“半路出家”也爱上了画画。周末闲暇的时候,也会来到画室画上两笔。在这样的环境中,壮壮也偶尔也能画上一、两副画。
四,父母要言传身教,给孩子榜样的作用。
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教育,无声的行为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我们平时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就是我们说的“潜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
父母的行为举止,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想自己的孩子有爱心,父母就必须率先做出有爱心的行动!
有时在楼下会遇见流浪的猫和狗,我们俩肯定会把手里的东西喂给小猫小狗吃,然后儿子嘴里还会说上一句:小狗,小猫流浪真?可怜,多吃点吧!我想他一定是想起了“凡是物,皆需爱。”
平时在家里,我们夫妻俩也是对双方老人表现出恭敬之心。在说话上,言行上都处处给孩子做出榜样,“百善孝为先”,我想,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定会种下孝顺的种子。
在家庭教育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时代的需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既有传统美德,又有时代精神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传承中华文明营造美德家庭,共建和谐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