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安即是归处》书名的由来
这本书的书名出自白居易的诗句:“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的时候,为了表达自己旷达的心境,又化用了白居易的这句诗,写出了另外一首千古名篇《定风波》,词中这样写道:“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意思是,只要拥有一颗定静安闲的心,现实世界里的风吹雨打,就不会惊扰我们宁静闲散的内心世界,无处不可适,无处不悠然,事事皆可观,物物皆可亲。
“心安即是归处”,既是苏轼一生追求的生命境界,也是本书作者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达到的生命境界。
2、关于作者:季羡林
他就是已故的学术大师,与张中行、金克木并称为“燕 园三老”的季羡林先生。
很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国学大师”,“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其实这是一个美好的误解。
因为季羡林先生研究的方向并不是中国的儒学,而是印度的梵语。他主攻的方向非常冷僻,叫作吐火罗文,那是公元6到8世纪的时候,用来书写佛教典籍的一种语言,而季羡林先生就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这种古老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因此,季羡林先生生前多次写文章,希望读者们不要再称他为“国学大师”,为他摘掉那些名不副实的“帽子”,还他“一个自由身”。
不过,季羡林先生虽然不是“国学大师”,但却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家”。他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发表散文,在八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季羡林一共写了两百多万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体风格。
而季老的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真”。
心安即是归处,但心安又最是难得。季老曾说,只有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安定。可以说,学习这本《心安即是归处》的过程,也就是求一份心安之法的过程。透过书中质朴真诚的文字,季老的通透、朴实、纯粹、平淡,以及一生不为外物所扰,遵从己心的豁达,将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今日内容的两个思考:
1、为什么说"心安即是归处"?
我的个人理解是:时间变化,社会纷繁复杂,世事变幻莫测,现如今普遍人,各方面的生活压力巨大,让我们变得浮躁,阴晴不定。
如果能保持一颗安宁的心,能自我控制内心的平衡,那么无论外界如何变幻,都能内心平静笃定,知道自己的去处,以及如何应对。
2、你觉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季老在书中写道: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既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只不过是在昏昏沉沉地追求一点儿享受,没想过自己为什么活着。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不一样的人生,活得精彩。可多少人为了一日三餐,为了碎银几两,过着过着就迷失了向往的样子。
甚至顾不上自己是否体面,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心思去思考人生的意义,自身所追求的价值,糊糊涂涂过着每一天。
我理解的人生的意义是不应辜负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正视它的存在,不要让它成为自己的精神内耗。
去突破去遇见内心深处所期待的样子。趁年轻我们何妨不大胆、勇敢一点。首先爱自己,才能更有力量去爱家人爱朋友。你的价值就是你可以不伟大,但不枉此行,无愧于心。
如果有一天回首往事,但求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