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版答案:有的非常重要,也有的毫无用处,全看你的个人选择。
结论:
1、重要而有价值的社交,一般对象都是能跟你进行资源互换甚至可以给你莫大帮助的朋友;
2、无效的社交,就是那些没有营养的八卦聚会,那些自然不如你的学习重要。
学习和社交的关系
我注意到每次一提到大学社交的时候,大家往往会把社交和学习绑定在一起:社交会占据你非常多的时间,会减少你的学习时间,拉低你的学习效率。对于这种看法,我真的想说,问题的根源不是社交真的占据你大量的时间,而是你实在不懂得如何去自我管理。
第一点,你很可能无形地浪费了大量的黄金时间。
什么是黄金时间?黄金时间是相对于碎片时间而言的,指的就是那么你可支配的、集中的大把大把、不受干扰的时间。图书馆的自习时间就是非常典型非常宝贵的黄金时间,在这段时间我们都会集中精力去学习。
我注意到我的室友和朋友,经常晚上花费四五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去打游戏,这些就是被无形浪费的黄金时间:如果你真的觉得社交占据了你大量的学习时间,那为什么你不把玩游戏的时间用来学习?为什么不把连刷十集国产无闹剧的时间用来读书?
我就算你每个星期都进行无效社交(后面会讲到什么是无效社交),作为一个大学生,不可能像打游戏一样天天都聚会,顶多一星期三次,每次按照四个小时算,算下来一星期也就12个小时,相比骑一周7天每天4个小时的游戏或者看剧,游戏占据你的时间远远要大于所谓的社交。
当你在对比社交和学习的关系时,你就已经犯了一个错误,就是你认为社交和学习是对立的,二者无法共存,但事实上,真正剥夺你学习时间的不是社交,而是你低效的自我管理。
第二点,社交也分为有效社交和无效社交,无效社交自然浪费时间
有一些刺激是非常剧烈而短暂的,效果立竿见影,适合瞬间的放松,比如北京欢乐谷的过山车走一波、看一集老友记、玩一把Vainglory等等,这种活动可以让你的大脑大量地分泌多巴胺。
但有一些刺激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效果是随着时间的积累而慢慢显露出来,只能能进行长期的培养,比如读书培养一个人的见识、健身培养一个人的气质、听古典音乐培养一个人的审美,你不可能只看了一个小时的书就马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这也是我区分大学社交(我个人还总结了社会社交的一些规律,但是这涉及到个人能力高低的讨论,所以不放在这里讨论,这里只讨论大学社交)的一个标准之一:有效社交需要你非常用心地去经营,给你带来的收益也是细水长流的;无效社交注重人体的感官感受,一夜高潮后,剩下无尽的虚空。
马斯洛需求原理,从下往上的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严需求,最后到达自我实现需求。基本上,无效社交满足的就是最底层的生理需求:追求愉悦和饱腹,而有效社交能够满足尊严甚至是自我实现需求。
我举个例子,我在班里基本上是一个独行侠:班聚我能翘就翘,四年下来我参加的班聚不超过三次;有一段时间宿舍男生会组团开黑我也是拒绝;大四毕业前大家班里专门去学生休息室玩狼人杀我也没去。
我之所以拒绝这么多班聚并不是我有多高冷,而是我真的忙的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应付这种社交。这种社交都是以放松为目的的,大家聚在一起,讲八卦,打哈哈,三个小时就这么过去了,满足了每一个人对欢乐和对事物的基本追求。
除了浪费时间,这种社交的问题在于,它并不会让你通过这种社交就和一个同学产生很深刻的感情,因为这种社交是发生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的,双人之间并没有太深入的交谈,所有的沟通仅仅发生在非常浅显的水平上。
这种社交非常浪费时间,我赞成你少去这种社交,相信我,你不是演员,没那么多聚光灯打在你身上,别说什么不参加班聚别人就会疏离你,在大学就混不下去了。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我真的觉得很幼稚,内心戏太多。
那么什么是有效社交?
君子之交淡如水
你可能会觉得我这人非常不合群,性格也很孤僻。那么就让我用事例说话吧。
我的朋友一,现在是纽约大学社科系的研究生,受他影响,我大学才能读了这么多书;
我的朋友二,是中国外交官的孩子,当我出国遇到麻烦的时候,他的父亲举手之劳帮了我很大的忙;
我的朋友三,是一个大我五级的师兄,现在在一个融资融到了D轮的互联网独角兽担任项目经理,上星期请我吃饭问我要不要给他做助理加入他的team;
这些都是我在大学期间结交到的朋友,你能说大学的社交不重要么?
之所以说大学社交不重要的人,要么就是一直深受高中唯分数论的影响,要么就是进行了太多无效社交的,忽略掉了实际的有效社交有多重要。
当我在和这些人成为朋友的时候,我发现维持这些关系确实需要我用心去维护,但是不需要我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取悦他们。原因就是,长时间的交往下来,我们已经认定了彼此的关系,知道对方的能力和品格,我们信任对方,过多的取悦都是多余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即使相隔天涯,却也近在咫尺。
有效社交很重要
最后说说与这种人社交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吧。
1、所有的社交都是建立在你个人能力的提升上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在大学的策略就是牺牲掉无效社交的时间去默默地提升自己,无论是个人形象还是学业工作,才有底气去跟他们成为朋友。交朋友的内在逻辑是资源互换,是我们身上都有彼此身上想要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这种靠资源互换的社交即使到最后不一定真的非常稳定,但是短期内绝对有用。
我也是直到大四才慢慢总结出这一条社交的规律,我以前也是觉得只要我有一颗跟人真心交朋友的心去勾搭别人,别人也会给我相应的回报,但是我错了。我忽略了资源互换这条规律。
所以现在在公司里和其他实习生社交的时候,我私底下都会说,我具备什么技能,我认识什么人,必要的时候我可以给你引见,我认为你身上的什么值得我学习,我很欣赏,希望我们可以成为朋友,未来互相帮助,多多合作。
我清楚我的关注者有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甚至高中生,思想可能相对单纯,但是我一定要纠正大家一个社交误解:不要怕被别人利用,被利用说明你有利用价值,有能力有资格被人利用。如果毫无利用价值,你不觉得你自己很可悲么?
2、每个人都是潜力股,看你怎么明眼识人。
其实我一开始跟这些人交朋友的标准非常简单:我非常喜欢有才华的人,他们都非常有才华,我就厚着脸皮去够大他们了,莫名其妙的后面就成了好哥们儿。
每个人身上一定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有效的社交作用就是弥补你的知识和人品盲区。官二代的朋友为人低调谦虚,纽约大学师兄思维敏捷,项目经理师兄雄心壮志……这些人就算没能给我物质上的帮助,光是学习到他们的优良品质就足以让我受用一生。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3、书要读,人也要见。
这一点在我大一的时候去德国玩的时候非常有感触,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屁颠屁颠地跑去德国玩,结果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新天鹅堡,而是晚上跟一帮德国佬一起喝酒聊天的场景,中国人和德国人都用口音特异的英语交流着。我从他们的描述里体会到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这可比我读十本德国文化的书要来的深刻。
包括大学四年抓着美国同学聊天、实习期间抓着法国同事下班后喝酒聊天,听他们讲他们国家的文化,听他们表达对中国的感情,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文化差异。
虽然这不是大学社交,毕竟大学里要交到外国朋友确实有一些难度,但是同样的逻辑是可以复用到大学社交上,那就是你可以体会到与自己不同的别人的人生。这是你在班聚所没办法体会的到的,你看看有谁肯愿意在一帮人面前说自己的故事?
这就像读书一样,什么书都要读一点,你的眼界才不会狭隘。同样的,走出去,好好交朋友,去学学那么优秀的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些都是鸡汤和厚黑学没法带给你的。
以上。
编辑于 2017-05-1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一个人的哪种行为让你觉得这个人不可交?
左岸的回答 · 330赞同 · 31评论
推荐阅读
如何看待南开大学学生会“把猫抓到新校区”的活动?
Sion Wang的回答 · 6赞同 · 4评论
推荐阅读
为什么中央财经的学生喜欢叫中财,而其他的人喜欢叫央财?
平凡生活的刺的回答 · 23赞同 ·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