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第2.4章,灵感就是流汗。
我的摘录和感悟有:
第一,灵感来自于积累。
1)想要有写作的灵感,就要有足够的积累和当下的触发。作者要充实生活、让学识变丰厚、阅历变得广阔。
了解得多,思考得多,不断深入体验生活,灵感自然会来。
2)阅读多、收集素材和生活经验多了,经过思考、积累和练习,慢慢能写出好故事和文章。
第二,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和获得灵感的方法有:
1)留意身边事。身边发生琐碎小事、公司里的新鲜事、饭桌上有趣的谈话、朋友漫不经心的吐槽。
不论是美好还是糟糕的,都可作为写作的素材。
插队的人还理直气壮、在密封环境吸烟,大声喧哗、外放音响的人,都可写入致贱人篇。
写下能打动自己的丰富细节,包括听觉和触觉,这有助之后回想时,对当时场景和心情的真实、鲜活的还原。
2)大量的输入。写作要不断推陈出新,就要有大量的阅读,对信息要敏感,提出新概念、新理论、新视角。
这样才能吸引读者,因为读者对新的东西感兴趣。
第三,如何输入?输入什么?
1)要写通俗文章的人,先选经典但又让自己感觉较轻松、易读进去的书。
个人的写作习惯和风格,跟输入的内容有关,若自己常读理论书籍,写出来的东西也是在讲大道理。
2)要写专业性较强文章的人,要培养固定阅读的习惯。
从兴趣出发,以合适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读,读慢些,这样就不会因为读不下去,而否定自己、怀疑人生。
第四,那些读了不少也忘得很多的人,感觉读得没效果、收获不大时,先要区分欣赏性和功利性阅读。
1)欣赏性阅读的人,是逐字逐句地看过,但没看见什么,或是看了大概、看完就完了。
要有收获,就要在看书时做笔记、画思维导图,看完后跟别人复述、写书评或读后感。
2)有功利阅读更有效率。想清为何要读此书?它好在哪?能解答自己哪些困惑?
自己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为何?从中得到的启发或方法,如何运用在自己的实际中?
带着一串问题去读书,边读边思考和输出,书中内容才能跟已有的知识经验融合、才能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
3)别把读书当消遣娱乐。
要领会作者的思想、赞叹其精妙的文笔外,还应像职业评论家那样,仔细拆解和分析。
学习别人的风格、结构,看看作者是如何组织素材、把握节奏、调动情绪、处理问题的。
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这对写作才有帮助。
第五,好书要读几遍,至少读两遍。
1)第一遍,不加评论地快速通读,了解大致内容,熟悉写作风格。
之后把书放开,心里回顾对些书的总体印象:喜欢吗?相信还是有疑问,哪些情节或观点印象较深。
2)第二遍时放慢速度,写下一张问题清单,慢慢地、透彻地阅读。
检验实际情况跟自己最初的观感是否吻合、为什么,同时留意有无新问题或新的细节需要关注。
3)遇到特别精彩的,在书上标出来,反复揣摩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若遇到不那么好的段落,我也愿意花点儿时间去分析是哪里不对劲,避免自己在写作时犯同样的毛病。
4)那些特别经典的好书,再读第三遍、第四遍,可以是挑喜欢的部分读,也可以从头到尾再读。
再读好书,会有新的感触,觉得滋味无穷,佩服作者的智慧和才华。
第六,没时间看书时, 要用自己的基础和判断力,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1)得到App的每天听本书,能提供的是已被提炼过一次的内容,能让人更高效地获得新鲜的概念和知识。
作者说他经常通过这个产品获得写作的灵感。
2)分析一下,哪些内容大概了解就可以?哪些内容值得深入研究学习?
3)阅读时要做记录。发现好标题、金句、打动自己的段落,赶紧记下来,放到手机备忘录、印象笔记里。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平时多积累素材,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清单,在写作时,就会有更多东西可写,更有灵感。
能够打动自己的,通常也能打动读者。
第七,刻意练习
1)发朋友圈和微博时,即使几句话也要当作一次写作练习,当作是塑造自己个人品牌的机会。
公开发表任何东西,都要看成是一次试验的机会。
2)发表前认真思考,情感、段子、吐槽和评论都要斟酌每个字每句话。
这些短写作,能帮自己快速获得反馈。也许几句话的短评,或百字的小故事,能获得许多点赞和转发。
3)与自己的一厢情愿做出的判断相比,提前经受检验的内容,更有可能得到认可、传播。
我的行动有:
1)每天阅读一小时以上,多收集写作素材,及时记录
2)要有发现好素材的眼光,并提出自己的新东西
3)有功利心地读,要分析、复述读过的内容,要写读后感,要将学到的用出来。
4)好书要读几遍
5)刻意做写作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