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86天
原文阅读:
8.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矣已。”
译文讲解:
舜有五位治世能臣而天下太平。武王说:我有能臣十人。孔子根据这些故事说:人才难得啊,难道不是这样吗?自唐尧到虞舜之间,这个时候人才最多了,(周武王说的十人中)还有一位是妇女,实际上就是九位能臣而已。
周文王时,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仍然能称臣服事于殷王朝。(从这一点来看,)周文王的道德,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极致啊。
启发思考:
舜有五个贤臣而天下治。哪五个呢?《舜典》提到的禹(司工)、弃(后稷)、契(司徒)、皋陶(李)和伯益(虞)。大禹负责治水、平水土。后稷播五谷、管农业。契布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皋陶掌管刑狱。伯益掌管山泽。舜想要做的事情,都由这五个人去执行,使得天下之人都心归于舜,近悦远来,天下大治。
周武王说,他有十个治世之能臣。这里“乱”字是“治”的意思,“乱臣”不是乱臣贼子的意思,而是帮助武王治理天下的贤臣。他们是周公旦、召(sháo)公奭(shì)、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公适、邑姜。
周公姬旦是武王的弟弟,也是武王去世后成王的辅政大臣,是周朝的实际执政者,他制定礼仪制度,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塑造了中华民族。
召公奭是周公的弟弟,在武王时代,周公为太师,召公为太保,一左一右,辅佐武王。武王去世后,他坚定支持周公执政,为稳定周朝立下功勋。
太公望就是家喻户晓的姜太公。毕公也是周公的弟弟,辅佐周武王,在灭殷的战争中立下战功。武王去世后,辅佐成王。成王去世,又作为顾命大臣辅佐康王。在毕公等人的辅佐下,成王、康王时期,天下安定四十多年没有使用过刑罚,史称成康之治。
荣公是与武王同辈的姬姓贵族,文王时期就在朝任事。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公适,史称“文王四友”,是周文王留给武王的股肱之臣。最后一位邑姜,是武王之后,姜太公的女儿,成王之母。
孔子说,人才难得啊!唐尧时期、虞舜时期、周武王时期,人才是最盛的了。
文王给武王留下这九人,周公旦、召公奭、毕公、荣公四人,是自己家族的。太公望是文王外出打猎在路边“拣”回来的。太颠、闳夭、散宜生,是因为听说文王之德,率家族来投奔的。《帝王世纪》记录:“文王昌……敬老慈幼,晏朝不食,以延四方之士,是以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之属咸至,是为四臣。”
孔子比较真诚地相信,历史上的圣王们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不过,他强调的是最后那句“周之德,其可谓至德”,重点落在“德”字上。他想表达的核心观念是,要得人先要修身,靠自己的德行,天下之人都想归附于你。
可以看出,对于文王的评价,孔子明星比对武王的评价更高一筹。为什么呢? 到周文王后期,天下三分之二的地区已归附于周,以九州论,雍、梁、豫、荆、徐、扬六州都归了周。殷仅有冀、青、兖三州而已。孔子说,文王拥有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国土和百姓,仍然称臣服事于殷,没有马上推翻他,还是在做一个臣子的本分,文王保持了他的全德。但是到了周武王的时候,纣王变本加厉,天下百姓也最终忍无可忍,周武王才把他推翻,但毕竟是动了武,于礼稍微有亏。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孔子这里对古代圣王的赞美自然是有所指而发的,是针对当时子弑父、弟弑兄、臣弑君的血淋淋现实而发的。理解孔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现实,可能更有助于理解其中的差别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