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成甲
53个想法
>> 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
>> 深刻理解问题的实质,然后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去解决问题
>> 学习改变底层认知,对每个人都有巨大意义和价值
引言 什么是知识?
>> 对知识的定义就是: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
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 第三个阶段: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
>>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 然而改变命运的不再是知识数量这一维度,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深度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 所以,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 你写PPT(幻灯片)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 他们可能有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而在工作之余会利用才艺优势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并获得额外的收入。
反而会可能陷入觉得自己什么都掌握了的,自得其满的假象,理所应当地为自己的懈怠找借口
>多元的经历如果不能帮助我们提升认知深度,从长期来看,那也是低效的。
>> 多元的经历如果不能帮助我们提升认知深度,从长期来看,那也是低效的。
>> 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你把宝贵的时间用在肤浅的兼职变现上,那并不是多元与提升能力,只不过是自己控制不住虚荣心和金钱诱惑罢了
>> 在这里,我们必须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 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能力,我们一生就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 拿着锤头的人,看所有的问题都是钉子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 防卫性的心理使我们失去检讨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是否正确的机会。
>> 第一个底层心态——绿灯思维
>> 心态:真正的快,是“以慢为快”
>> 读书快,感觉都成为我的惯性了——我是为了快而快。结果,很多知识的阻塞留了下来,这给我后来的学习带来很多麻烦。结果几年以后,我还要重新回头补课,浪费了不少时间
>> [插图]
赶着快的人,选择的是同一条路;有勇气慢下来的人,很少,反而在快速成长的路上不拥挤。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 “人就像录音机一样,一按按钮就播放。”
>> 这种面对某些问题,不假思索就做出某种行为的现象,每个人都有。
>> 损失规避效应”是指我们面对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时的快感。比
>> 培训员工记录反思日志,还有一个建议,那就是要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记录事情的结果。这一点特别重要,也是我在坚持记录反思日志后发现,只有把思考过程,甚至身体反应和当时发生的事情结合起来记录,再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才会有更多的启发和触动。
>> 重新解读旧经历,产生新行为
>> 想一想,我们愿意花钱去上商学院,学习别人的案例来改变自己的管理行为,那么,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生活编辑成案例,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呢?
>> 兰迪·波什(Randy Pausch),他在得知自己身患胰腺癌只有6个月的生命时,仍然选择快乐与乐观,完成了后来风靡全球的“最后的演讲
>> 人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
>> 生活就是一本书,我们每天经历的事情,都是一个个埋藏着启发的案例,关键是我们必须有能力解读它。
>> 写日记能持续,是因为获得了正反馈。人坚持做一件事情,一定是从中受益的。如果一件事情只是煎熬,只有痛苦的反馈,那很难坚持下去。
>> a.备课不能知道多少讲多少,而要为讲清楚这个问题大量查阅资料,购买书籍。
>> ,以教为学的过程,一定要坚持思考自己所教的内容能不能真的站得住脚,经得起考验。只有真正知道我们拥有的知识的局限性所在,我们才配真正拥有这个知识。
>> 看到问题——思考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黄金思维圈)——解决这类问题可能用到的规律是什么(比如相关临界知识)——决定采取的行动。
>> 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 认知能力这样的思维训练中,划小圈的内容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对基本概念、临界知识、知识阻塞等关键地方进行反复的探究和思考,直到把这个问题吃透,弄明白。
拥有正确的底层关键知识的数量,看待事物更加全面,知识储备足够多
>学习水平,某种程度上就是拥有正确的底层关键知识的数量及调动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体现。
>> 学习水平,某种程度上就是拥有正确的底层关键知识的数量及调动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体现。
核心概念☞知识单元☞知识框架
>我们对核心概念都吃透并组合成知识能力单元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用认知框架将它们联系和整合起来。
>> 我们对核心概念都吃透并组合成知识能力单元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用认知框架将它们联系和整合起来。
>> 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 这就像是福尔摩斯说的:你只是在看,并没有观察。同样的道理,你只是在写,并没有记录。
>> 记录是主动思考的过程,是挖掘看得见的事情背后看不见的关系。
>>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回忆是对你见到的场景进行回放的话,你的回忆里是不可能有你自己的影像的。你之所以能够看到自己,是因为回忆其实是大脑对过去经历的重构。回忆中出现的画面,是我们自己重新构思的。重构的记忆并不一定可靠,而我们又常常会把我们自己大脑重构的记忆,当作准确无误的事实。
>> 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只有坚持做如实记录的人才能深刻理解这句话。我自己在过去6年时间里,坚持把每一天我认为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这样我的日记里面就可以有一个大多数人没有的项目:回顾去年今日。
>> 虽然很多人把“吃亏是福”这个道理挂在嘴边,可在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仍然会斤斤计较而绝不吃亏,
>> 主动思考,挖掘看不见的关系
>> 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
>> 当时思考时,我考虑这件事情的目标了吗?如果考虑了,当初的目标是什么?2.在这个目标下,我当时考虑了哪些因素?现在看,这些因素合理吗?有遗漏吗?3.我当时为什么会这么考虑?各种因素中,哪个条件发生变化,结果可能不一样?4.最后的结果和我的预期之间有什么差距?为什么?
>> 回顾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 越是复杂的问题,越要用基本、简单的原则思考
>> “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重复犯相同的错误,只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