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彩
记得前几天和女儿一起从工作室回家,在路上的时候,她说:妈妈,我给你唱首新歌好不好呢?我的回答当然是:好。
这时,她开唱了,我听的也很开心。当她唱完的时候,我说:唱的真好听,你再唱一遍。说到这里,我内心一惊,立即换成了:妈妈想再听一遍,真好听。
就是这样的一个回答引发了我对沟通的思考。“你再唱一遍”这种表述是一种要求,而“妈妈想再听一遍”是在表达需求。
突然让我联想到,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沟通都是要求,而很少是表达需求。要求是让别人不舒服,而表达需求只是一种表达。沿着当时的“顿悟”,我开始观察我的女儿沟通的方式。
如果她想吃零食,她会说:妈妈,我饿了;不会说:妈妈,给我拿零食。
如果她想喝水,她会说:妈妈,我渴了;不会说:妈妈,给我倒水喝。
如果她想脱衣服,她会说:妈妈,我热了;不会说:妈妈,给我脱衣服。
如果她想要买一个玩具,她会说:妈妈,我想要这个玩具,我很喜欢。而不会说:妈妈,给我买玩具。
除了观察我的女儿,我也开始观察和女儿玩耍的孩子们。昨天,我们在女儿的大姑家,大姑的女儿还差4个月够四岁了。
她渴了,她跟我说:舅妈,我渴了;而没有说:舅妈,给我倒水。
她和女儿在房间里玩耍,不想让她的妹妹进屋里。她给我说:舅妈,我们不想让妹妹在屋里。而没有说:舅妈,你把妹妹抱出去。
也有让我想起了女儿的一个幼儿园的同学,前天下午他们在一起玩,他想从滑滑梯那里爬上去,可他又爬不上去,他过来找我帮忙。他说:阿姨,我想爬上去,我自己爬不上去。而没有说:阿姨,你帮我上去滑滑梯。
就在刚刚,女儿因为穿昨天新买的袜子跟爸爸争执。
女儿说:爸爸,这新买的袜子不舒服了。
爸爸说:哪里不舒服了,你别拽就舒服了。
女儿还是不依不饶,一边拽袜子,一边说:这袜子不舒服了。而没有说:帮我把袜子脱掉,换一双袜子。
我走出去了,说:你是不是不想穿这个新袜子?她说:是的。我便帮她换了一双,之后就去玩耍了。
她在客厅玩得无聊了,她走到书房,跟我说:妈妈,没有人跟我玩,我好无聊。而没有说:妈妈,你来跟我玩。
孩子们的沟通是在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要求和命令。
而我们成人和孩子的沟通,又是怎样的呢?
“快来,把衣服穿上。”
“来,再唱一遍。”
“给我倒杯水!”
“把玩具收起来,快点!”
“快去,把地拖一下!”
等等,都是发号施令,而不是表达自己的需求,这种沟通方式有时的确高效,可有时也让人反感。
我觉得在家庭关系的沟通中,还是需要跟孩子们学习的,去表达需求而不是发布命令。表达需求,没有攻击性,没有强制性,没有命令感,只是一种表达,更容易达到我们沟通的目的。
为什么孩子的沟通方式是这样的呢?而且这不是她学来的,而是天生的。我觉得有一个因素是:表达需求是没有风险的,而发出命令是有风险的。对于力量比较弱小的孩子,表达需求是相对安全的,遭受拒绝的可能不大;而发出命令就不一样了,是容易要别人拒绝的,是要求别人服从自己的意愿,风险太大。
孩子真的是个哲学家,虽然只是为了生存下去,却展现出我们一生追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