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学习了感觉的混淆,责任的混淆,关系的混淆所带来的后果——关系的纠缠。那么我们该如何建立健康的关系呢?这节课提到了其中一个重要的人际关系原则: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人际关系烦恼的主要根源在于,分不清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我的事。
课题分离是心理学家阿德勒所提出的用来解决人际关系难题的方法,简单说就是,我们要区分你我各自的课题,你为你的事负责,我为我的事负责。评价这是谁的事的简单准则就是,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
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为何有那么多的烦恼?那是因为我们根本不懂得区分自我的边界在何处,我们经常会混淆别人的事儿和自己的事儿,我们在敏感内疚中痛苦的挣扎着,非常在意别人对我们所谓的评价和目光。因此,我们总是把别人的期待当成了自己的期待,把别人的情感也变成我们自己的情感。
我们失去了自我行动意志,貌似在由别人支配自己的思想,我们一边舔伤口的同时,又一边主动把伤口遮掩起来不让别人看到,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我们害怕做跟别人想得不一样的事儿,害怕“做自己”而付出代价。换句话说,我们放弃了选择的权利,拒绝了自我发展和成长。
金句摘抄:自我发展成熟的标志,就是越来越能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自我的边界,就是通过这种区分确立起来的。这就是课题分离。
用课题分离解决人际关系的三个难题
1.请大胆表达自己的需要。
为什么我们不敢表达?因为我们害怕被拒绝。在提出要求之前我们会根据别人想象中的回应来决定要不要表达,而不是根据自己的真实需要。
比如,想找朋友要回之前借自己的钱就会在心里犯嘀咕:虽然我现在很缺钱,但是这样直接开口找他要貌似显得很小气不够朋友吧,要是万一搞的连朋友都没得做呢?
是的,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被某些人或事情“挡在门外”,会让我们提出自己的需求显得更加的困难,但我们必须要搞清楚你提出需求是你的课题,而怎么回应就是别人的课题了,你不能想象会被拒绝或是已经被拒绝过就从此不再完成你的“课题”了,所以扪心自问,这是我当前真实需求吗,如果是就大胆的表达出来,至于结果顺其自然吧。
金句摘抄: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探测他人需要的敏感雷达,而看不到自己的需要。需要的正当性,不是通过想象别人的反应来确认的,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表达来确认的。
2. 学会拒绝。
我们不敢拒绝别人请求的原因有很多,在亲情和友情面前或多或少都有我们不好意思拒绝的理由。但你不能因害怕遭到不好的评价就果断的答应,具体事情具体分析,该拒绝就拒绝,该答应就答应,千万不要压抑自己或是违背道德的底线去答应别人请求。
别人提出请求是别人的事儿,答不答应是你的事儿。请勇敢一些,因为毕竟有些事儿的结果你不可能替别人承担。再说了,有句老话叫: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所以,谁也不欠谁的,更没有什么好内疚的。勇敢的说“不”,做真正的自己吧
金句摘抄:如果你拒绝了,别人怎么评价你,那又是别人的事了。它既不是你能控制的,也不是你能剥夺的。别人怎么评价你,不应该成为你的行事准则。
3.大胆尝试,不要害怕失败
害怕失败害怕的是什么呢?说到底,还是害怕别人的评价。有些人,一辈子都活在别人的评价当中无法自拔,想做出成绩给别人看得到赞许没有错,但如果一味的表现自己而忘了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事就得不偿失了,况且经常被人赞许聪明会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下不来,一旦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就会极度的崩溃。
为自己而活,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不能因为害怕别人的指指点点就踌躇不前,如果人人都因为害怕别人的评价而停滞不前的话,就没有那些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人和故事了。所以,没有什么不好意思和害怕,大胆表达和拒绝,说出你的需求,鼓起勇气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留遗憾。
亲密关系更离不开课题分离
在陈老师的咨询室里,曾经有这样一个妈妈,她把教育好自己的女儿当成是人生头等大事,不仅陪读而且把女儿照顾得“生活不能自理”,就在女儿快要出国的那段时间里,女儿跟什么样的朋友聚会,几点回家都要问长问短,反正就是各种控制,女儿当然很反感,母女俩经常为此吵架 闹的彼此不愉快。
这个妈妈觉得女儿还小,心智还不够成熟,许多事情还需要替女儿拿注意。但女儿却不这么认为,拼命的摇着头。妈妈很难过,因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女儿好,不但不领情结果反而还成了女儿的负担。
是的,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子女,这并没有什么错。但有些课题是孩子需要自己完成的,比如该和什么样的朋友接触,几点回家比较合适,选择出国还是留在妈妈身边等等。至于女儿选择的结果妈妈能不能接受那就是妈妈的课题了,虽然在亲密关系中对于课题分离的问题显得更加的吃力,但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情感的纠缠中,分清楚什么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并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我们之前就学过控制的两分法,控制你能控制的事情,而不妄图控制你不能控制的事情。课题分离,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控制两分法。把我们能做的事做好,因为归根到底,每个人都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
金句摘抄:而如果我们真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把别人的事情留给别人操心,那也许我们就不会担心别人的评价,那些来自人际关系的烦恼和羁绊,也许就不会那么让我们困扰。
下面这首诗我觉得很应景,送给为人父母的朋友们: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去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 纪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