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线上42期格物班学习第32天
时间:2023年4月6日
姓名:张鹏
地区:河南南阳
志愿:我立志成为一名积极、感恩、致良知的印证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努力奋斗!
|当|下|即|未|来|
【自省 利他 致良知】
今日功课
1、读原文✔:2分
2、准时交功课✔:2分
3、日行一善✔: 2分
4、每日自省✔:2分
(1)不抱怨,不说谎
(2)时刻保持恩悲敬
5、读书践行心得✔:2分
致知,是诚意的根本。格物是致知的实功。物格,而后知致、意诚,以此恢复心之本体,这就是止于至善。
不是为了诚意而徒然去格物,这种情形叫作“支”;不在格物上用功,只是徒然去诚意,这种情形叫作“虚”:不本于致知而徒然去格物、诚意,这种情形叫作“妄”。支与虚与妄,离至善就太远了。
这段文字读起来仍然不是特别明白。只是知道必须先做好格物。于是搜索了资料:
其实所谓的“格”,具有穷究之意,因此,“格物”二字,强调的是探究事物的运行的规律以及纠正人的行为。所以,“格物”这个概念,用到生活当中,就如王阳明先生说的那样:为善去恶。
因为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尽管大家都是知道为善是好事,但却并不想去做。为恶本不应该,但有些人却偏偏想着怎样去为恶。
因此,这样的人就必须经过一番为善去恶的“格物”功夫,才能恢复所谓的良知,即本心,这就是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所要探讨的“格物”。
所以,在王阳明先生的心学中,所谓的物,指的并不是客观物体或者存在,而是人内心意识的对象。也就是说,想到什么,什么就是物,这也是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物”的道理,因为“物”在心里而不在心外,至少在王阳明先生那里是这样的。
换句话说,若是想到善的事情,那你就去行善,若想到恶的事情,那就去纠正。这就是为善去恶,也就是王阳明先生所说的“格物”。
如此不断的“格”,不断的去除物欲,那么,那颗无善无恶的本心也就恢复了,这就好比镜子一样,当磨去镜子上的锈迹、灰尘等的时候,镜子才能恢复原本明亮的面目。
今日总得分10分✔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炼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做圣贤文化实践的榜样,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
致良知线上42期格物班学习第33天
时间:2023年4月7日
姓名:张鹏
地区:河南南阳
志愿:我立志成为一名积极、感恩、致良知的印证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努力奋斗!
|当|下|即|未|来|
【自省 利他 致良知】
今日功课
1、读原文✔:2分
2、准时交功课✔:2分
3、日行一善✔: 2分
4、每日自省✔:2分
(1)不抱怨,不说谎
(2)时刻保持恩悲敬
5、读书践行心得✔:2分
本周学习《大学古本序》,今天再次重点学习了第一段的内容。
《大学》的要义,在于诚意。诚意的功夫,在于格物。诚意做到极处,便是止于至善。达到至善的方法,在于致知。
何为“致知”? 致知: 致:求得 知:知识,即“获得知识”之意。获得知识达到完善的理解。这里的“知”依然是一种知对识的理解。
“致知”的步骤与新内涵
致知的三个步骤1:直接获得知识。(理解能力的培养)2:清楚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深度思考能力的培养)3:达到内心光明的状态。(安定能力的培养)当一个人拥有“致知”的能力,就能够有相对较丰富的知识,拥有智慧,从而能更加从容地解决问题。
我们坚持在这里学习,最终的目标就是让我们的内心修炼得越来越澄明。每一个痛点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卡点,也是我们改变的契机。勇敢地面对,真诚地接纳,笃定地前行[加油][加油][加油]
今日总得分10分✔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炼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做圣贤文化实践的榜样,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