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 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父母是把天使迎接来人间的人。初来人间的天使是单纯无邪的。他们就像一张张白纸,等待着这五彩世界的绚丽色彩描画。父母、老师、亲人、社会、学校都将是这些缤纷色彩的操控者,都将在孩子成长的画布上涂上或多或少的印记。所以不管是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师表,在下笔的时候都应该慎重又慎重。
《亲爱的小孩》这本书是英国作家露西.狄伦所写。她是英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被誉为“抚慰了全欧洲的英伦暖心作家”,她擅长写暖心治愈系列的作品,其中《失踪的狗和孤独的心》与《一百片的我》曾获得了英国爱情小说家协会颁发的年度小说奖。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本来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南希在知道父母分居后,闭上了嘴,不再开口说话的故事。
《亲爱的小孩》主人公南希即将5岁了,在圣诞节那天爸爸妈妈还有哥哥乔尔一起去玩,南希看到爸爸在发火,她就许下一个愿望。
结果从那以后,南希发现爸爸妈妈他们之间不一样了,她们之间不再亲密,南希很害怕,她想重新许下一个愿望,可是她的三个愿望已经许完,重新许的愿望已经没有用了。
南希的父母帕特里克和凯特琳彼此觉得无法生活在一起了,他们协议分居。凯特琳想要开始新的生活。在离婚协议里,两个孩子归凯特琳抚养,而帕特里克希望可以探望孩子。他们约定每两个星期的周末,将两个孩子送到伊娃姑姑家,帕特里克去姑姑家和孩子度周末。他们没有告诉两个孩子离婚的事实,而是说爸爸因为工作的原因,无法住在家里。
伊娃姑姑因为姑父去世,一直很伤心。两个孩子的到来使她心烦但是又好像让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一天,凯特琳接到了托儿所老师的电话,说是想要和她面谈南希的情况。凯特琳怀着不安的心情见到了老师,听到老师说南希最近不讲话了,凯特琳才惊觉南希最近在家好像也不讲话了。
孩子的心门不知道是在哪个瞬间突然关上了,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没能及时察觉,一味的沉浸在自身生活的泥潭里,一味的想要去摆脱困扰自己的事情,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世界,这是父母的失责。
说实话,并不是所有的离婚都是错误的。但是我对凯特琳前面的表现却比较反感。因为她为了追求自己的新生活而不顾孩子的安危,为了去见心仪的男人而将南希托付给同样是孩子的乔尔,导致南希差点走失。
这样的行为跟我们看到新闻媒体报道的因为妈妈打麻将而至孩子溺亡,爸爸喝酒而忘了孩子等等事件,本质上是一样的恶劣。我记得有个幼儿园老师说过这样的事件,一对父母将孩子遗忘在幼儿园,电话也打不通,直到深夜十一点才发现孩子没有回家,然后电话开始狂呼老师。问其原因,竟然是妈妈打麻将不在家,爸爸应酬饭局也不在家,直至深夜双方回家才发现孩子忘接了。我很难想象这个孩子心理会有怎样的恐惧和创伤。在那一个晚上,他会不会认为父母不要他了,在后来的日子,孩子会不会害怕再一次被遗忘。
所以为人父母,要负起父母的责任,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为孩子撑起一片安宁的天空。
凯特琳想要和帕特里克协商,是不是将她们离婚一事告知两个孩子。帕特里克在知道南希不讲话的事情后,很是着急,他和凯特琳一起想了种种办法去引导,但是却没有任何效果。
孩子和大人一样,心门的关闭也许就在一个瞬间,但是想要打开,却不是一时一事所能开启的。这需要父母或者老师,通过慢慢的探索,沟通去找到打开心门的钥匙。
露西.狄伦在这本书里,通过简单直白的描述,却写出了一个家庭的困扰,和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更是写出了孩子那颗单纯洁白的心,他们天真无邪,同样也脆弱敏感。童真的世界让人向往,但是在看到童真世界被风雨侵袭,我是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作者对人物心理世界的刻画真的是入木三分。无论是凯特琳的独白,帕特里克的心思,还是伊娃的呐喊,特别是南希那幼小心灵的颤抖,都显示出了作者的文字功底不一般。
《亲爱的小孩》让我们走进了一个孩子的心理世界,了解到孩子单纯脆弱的心,需要父母去细心守护。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安慰。喧哗的吵闹不可怕,因为那是发泄;无声的沉默才心惊,因为那是关闭。
但愿天下父母都有一把能随时打开孩子心门的魔法钥匙,而不要成为关上通往孩子心路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