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刚参加完高考,正在等待录取结果的高中毕业生。从参加高考那天开始到现在为止,我的面部表情一直没有变化,就是绷着整张脸,对谁都一个样。我找不到笑点也找不到泪点,笑也笑不出来,哭也哭不出来,不怒不喜,不悲不欢。
我的高考成绩不算太糟,高出一本线四十多分。但是舅舅听了嗤之以鼻,看都不看我一眼,嘲讽着妈妈:“跑到省城上了重点高中,还花了十多万块钱就考这俩分?丢人不?”舅妈眼里满是幸灾乐祸看戏的神情。妈妈憋红着脸,一声不吭。我忽然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这一切都与我无关,我也是个看戏的。
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爸爸妈妈都在省城工作,我跟着外婆在妈妈的家乡长大,舅舅舅妈不同意外婆带我,总是说外婆放着自己的孙子不带却把外孙女带大了,所以每次见了面都是冷嘲热讽的,我早已经习惯了。二姨时不时会来看我和外婆,常常说我是留守儿童。每次我稍微提点建议或者要求,二姨就一句话:你一个留守儿童有什么资格说话了?
我养成了内心自卑怯懦软弱的性格,对外表现出来的却是他们都喜欢的乖巧听话。整个中学时代,我没有表现出同龄人一样的青春叛逆。没有张扬的个性,没有任性肆意的青春,我一直是所有人眼里的那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包括衣服鞋子的颜色款式,都是妈妈挑选的,好多时候我不喜欢,但我从不会说“不”字,尽管我在心里会说无数个“不”字,但在现实里我一般都是失语的。
我以为填报志愿时,我会有发言权,毕竟我就要成为一个大学生了,也即将离开他们长大成人了。妈妈要我选择内蒙古大学和青海大学,要我奔着“211”去,可我觉得内蒙古与青海实在太冷太偏远,各类教育资源也不丰富,我想去上海,想去苏州,毕竟四年的大学生活都要在那里度过,我想选择一个自己心仪的城市、学校和专业。我费了好大的劲,终于鼓起勇气第一次说出自己的想法,二姨夹枪带棒说道:你一个留守儿童,有个211大学上已经很不错了,你以为你什么出身?上个学还要选择城市?是不是还要选择宿舍和饭堂呀?也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俩…… 我所有的勇气顿时全消,我像个泄气的皮球,唯唯诺诺地低声说:那你们看吧,我怎么都行。妈妈又恨铁不成钢的瞅了我一眼,说这个娃娃什么主意也没有,以后还能做了啥!我低着头竭力抑制着眼里的泪花。
同学们在微信群里聊的热火朝天的,青春的气息隔着手机屏幕都感觉到要溢出来了,我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青春,这个词语看上去是那么美好,实际上它也是属于美好的。它像春天里争相开放的花朵,也像一首跌宕起伏的歌曲,而我应该是那个谱写序曲的人。在青春的主旋律里,我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主角。在青春染指的日子里,我也想像其他同学那样张扬个性、挥洒激情。可是,我只能在梦里做一场属于自己的盛大的青春梦。梦醒了,一切都还是老样子,我还是那个怯懦自卑不敢说话的孩子。
我张着嘴,对着镜子,用力“吼出”一句:我的青春,到底谁做主!可是,我发现自己没有发出一点声音,我终究是怯懦胆小听话的孩子。可是,该死的,我的青春,凭啥不能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