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概率和癌症
前年小舅舅因为癌症去世了。发现的时候还是早期,医生说经过恰当的手术治疗,早期舌癌的五年存活率大约有七八成。但是小舅舅选择了老家的一个老中医,因为他听说有人在老中医那里治好过癌症,并且老中医信誓旦旦的保证一定能治好。尽管我们几个小辈极力劝说,并主动提供经济支持,也没有改变舅舅的主意。在老中医处治疗两个月后,小舅舅病情迅速恶化,再进行手术和放化疗,已经无力回天了。
小舅舅走后两年,这件不幸的事情在整个大家庭里无人再忍提及。直到前几天,我重读《随机漫步的傻瓜》这本书,书中竟然举了一个跟小舅舅几乎一模一样的例子,让我重新思考这件事。书中讲到,癌症患者可能发生“自发性复原”,也就是说,即便不吃药也能自己好。医学是靠统计方法建立知识的,这一类自发性复原极有可能被统计为某种药物的疗效,从而产生统计偏差。小舅舅提到的在老中医处治好的那个人,就极有可能是“自发性复原”的案例。由于“存活者偏差”,我们只看到被“治愈”的人,却完全忽视了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没有被治愈的人——这些人像我的舅舅一样,再也不能说话了。
想到这里,我的心五味杂陈。当时我们几个小辈虽然劝过舅舅选择手术,但都只是直觉上认为现代医学更加可靠,舅舅一句“万一手术复发怎么办”把我们集体噎住。如果我们当时懂一点概率和随机性,我们就可以说,手术虽然不能确保成功,但手术成功的机会(概率)比中医更大。中医“治好”的只是个例,手术治愈的可能有很多人。这样说的话,舅舅选择手术的可能性会不会更大呢?
只是一切都晚了。
02 概率和工作
这几天一个前单位的同事跟我提起想辞职,我让我想到概率和职业选择的关系。
两年前,我从原单位辞职,离开了“体制”。我原来的工作可能是很多人眼中“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好工作,现在的工作却辛苦很多,收入虽然提高了,但加班更多,从时薪看未必比原来更高,而且远不如以前稳定。两年前纠结于要不要辞职时,经历了很多个不眠之夜。放弃了“铁饭碗”,万一混的不好怎么办?最后促使我下定决心的是一个念头——路一定会越走越宽。两年之后,尽管我并没有功成名就,没有实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对于当初的选择,我从未后悔。因为我想清楚了一件事情:我选择的是一条机会更多的路,却不是一条确保成功的路。我可以通过选择更好的行业和组织、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来提高实现目标的概率,却永远无法奢望通过完成一件特定的事情、做出一个特定选择来获得一个特定的结果。
让我惊讶的是,我曾经以为想辞职的只是我一个人,辞职后却有好多以前的同事跟我聊辞职的想法——原来跟我一样想辞职的人很多。以前没人跟我聊,是因为他们觉得跟我聊辞职不合适;现在跟我聊,是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不仅可以聊这个话题,并且还自己做了这件事情的人。但是有这么多人想辞职,有的很优秀的同事有非常多的选择,但真正下决心的人离开体制的人几乎没有。当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家庭情况、个人追求都不同,辞职不一定是更理性的选择,只是我发现,所有人不辞的理由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有一个跟我一样的担忧:万一出来了混不好怎么办?
我们都不知不觉的在用结果来衡量选择的正确与否,误以为有一个好的结果才能说明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选择错误。其实很有可能,在决策的当时,无论选择哪条路都达不到我们要去的山顶,唯一的区别是,当前的这条路只能在山脚徘徊,而另一条路可以到达半山腰。我们选哪条呢?当然是选能到达半山腰的,好歹比一辈子在山脚徘徊要好,好歹还能看到半山腰的风景。
但现实是,我们在山脚下,望着通往山腰的路,不停的问自己:万一到不了山顶,怎么办?
03 概率和投资
谈到投资,最常见的可能就是股票了。2015年的大牛市,是一台轰鸣的收割机,摧毁了无数中产阶级的财富。三次股灾,很多人认为是“出乎意料”、“防不胜防”,其实在投资高手的眼中,这都是“必然”。我在雪球上关注的几位高手,都不仅在这次股灾中毫发无损,甚至还大赚特赚。我也有幸跟在高手的背后躲过了股灾,赚了点小钱。
其实我一直觉得,投资小白跟着高手走是一条很好的路。不过这里又有个很大的问题——谁才是高手?如果不能分辨真正的高手,跟着伪高手走,掉大坑的几率可能比自己操作更大。
证券市场是一个特别容易造“神”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很容易出现“打字机前的猴子”——如果把无限多的猴子放在打字机前面,让他们去乱敲,那么其中一只肯定会打出一字不差的《伊利亚特》叙事诗。2016年,中国的股民数量已经突破一亿,这么大的样本数量,总有那么一些人,在特定的时期,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这个时期甚至可能长达几年。要分辨他们到底是凭实力,还是凭运气,真是一件超级难的事情,甚至比选股票还难。
看一个人怎么理解概率,倒是可以很好的区分真正的高手和“猴子”。对于那些动不动就推荐“必涨”股票、一言不合就把大盘指数预测到个位数、三根阳线就满仓、三根阴线就清仓(反之亦然)的各路神仙,敬而远之一定是明智的选择。几乎所有投资大师都会告诫我们“不要预测”,因为大师们都知道,股市是不可预测的,在这个市场上只有概率。
提倡“长期投资”的大师们,从来没有承诺过“长期”一定能赚钱——如果48块买中石油,恐怕“长期”也很难帮上忙——他们只是说,长期投资可以降低运气对投资业绩的影响权重,价值回归的概率更高。
谈到投资,不得不说一说那位传奇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林奇在他的几本书里提到了很多选股的方法,但是我印象最深不是选股的方法,而是他说从来不指望每只股票都赚钱。在我看来,哪怕完全按照林奇的标准选股,如果你买入的股票数量不够多,恐怕也很难实现长期盈利。因为林奇玩的还是概率游戏。按照他的标准选股,只要上涨的股票盈利比下跌的股票亏损更多,就能实现整个投资组合的盈利。这也是为什么林奇有个特点——几乎没有他没买过的股票。我想,这是因为他需要足够大的样本(买入足够多种类的股票),通过组合投资让个股的不确定性因素相互抵消,从而保证整个组合的高概率盈利。
04 概率和执念
我们这一代人,都在中学时代学习过概率,做过很多概率计算题,却很少能真正理解概率的本质,更别谈在生活中应用概率。“如果我选A,就能获得B”这样的思考方式,尽管很可能与现实不符,但更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我们乐意用它;“就算我选A,最后不能获得B,我还是应该选A,因为选A能获得B的概率更大”这种思考方式,尽管更接近真相,却是那么的不自然,需要我们调用很多的脑子资源才能搞清楚。要把这种思维方式用在生活中,就更难了。
虽然用概率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很难,但我想理解概率,认清了生活就是一个概率游戏,至少能帮我们减少很多执念。面对疾病,我们选择更好的医疗方案,而不是执着于“治不好怎么办”;面对工作,我们选择有更多机会的哪条路,而不是执着于“混不好怎么办”;面对投资,我们选择更有可能盈利的投资方式,而不是执着于个股“亏了怎么办”,面对生活,我们努力奋斗,而不是执着于“失败了怎么办”。
生活永远是未知的,但这可能也是生活最迷人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