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突然分享了这部电影给我,提议一起去看电影。
看了看预告片,感觉像是日本纯爱电影,自认为已经过了那种学生时代单单纯纯的恋爱心情,所以兴趣并不是很大。
结果,因为女演员有村架纯跑去看了。
很特别,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电影的剧情:两个兴趣爱好完全相同简直不能再般配的灵魂伴侣究竟能不能走到最后。但一个多小时后看到荧幕里的男女主餐厅分手时眼泪还是忍不住。
对于我来说男女主经历代入感太强了,简直是沉浸式观影:见到押井守会兴奋不已;了解蒸汽波听one ok rock;看宝石之国蹂躏心灵;喜欢电影一起去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我特别能理解他们交流时候遇见知己的兴奋和滔滔不绝。
所以,当他们步入社会,进入不同的生活节奏,逐渐放弃自己的爱好时,彻彻实实的心痛从心脏像电流通往全身:想到自己不再找优秀的专辑听;几乎不再走进电影院看片;追过的番早已不记得内容;小说再也没有翻开过;每天胡乱穿衣妆也不化,丢弃审美标准......
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影片以各自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了他们青涩时期最单纯最直接的想法。
女主独白:窗外不停下着小雨、雨丝被暗黄的街灯切成了一段一段。边听着雨声,边看他的画。他特别害羞,会感冒的,他这么说着,从浴室拿来了吹风机。 电吹风的线刚好能够到,他开始帮我吹干头发,感觉有什么要开始了。我心脏跳动的声音,盖过了吹风机的声音。
男主独白:她说她喜欢我的画,她对我说她喜欢我的画,她对我说她喜欢我的画,她对我说她喜欢我的画。
我也是在经历了很多次以后,才明白一个道理:在很多很多方面,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差别真的挺大的。
在影片中,男主为了爱情放弃了继承家族产业,打算靠自己的兴趣来赚钱养家。在靠兴趣赚钱能力下跌的时候,男主选择了打工搬砖,想凭借自己的努力奋斗来保障两个人美好的未来。于是男主慢慢变成了女主陌生的样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发现两个人的兴趣爱好,三观和喜怒哀乐都不再同步。
或许是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女主在稳定工作和兴趣爱好方面选择了后者,把兴趣爱好变成了自己的工作。其实从小我就特别羡慕那些能玩和会玩的朋友,不管他们是不是能把这些变成工作或者赚钱的方式。在一段时间后,男主越来越专注工作和赚钱养家,而女主保持并放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当两个人向不同的方向前进,这或许就是爱情离开的征兆吧,也有可能是爱情变成亲情的开始。
或许很多人会吐槽男主后面的表现,指责他的一些改变和妥协。为了两个人的未来,努力拼搏和奋斗,在我看来这没有什么不对,也是普通情侣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还记得前几年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只有两只手,要么搬砖,要么抱你。我抱你就不能搬砖,可不搬砖就没办法养你。电影并没有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把这种情况呈现给你,仅此而已。毕竟爱情没有标准答案,或许也不需要标准答案。
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还有那句“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名言。
能够跳出围城的夫妻凤毛麟角,钱钟书和杨绛夫妇应该是其中一对。毕竟真正喜欢一个人,只会两个人偷偷地享受爱情的甜蜜,秀恩爱死得快是很有道理的。
曾经在深夜电台听过一主播分享他朋友的故事:两人结婚一段时间后几乎天天吵架,后来一气之下去民政局领了离婚证。由于一些原因,两个人不得不暂时住在一个屋檐下,结果居然有一种重回情侣时代的感觉。朋友纷纷表示什么情况,那位朋友给出的答案是她又不是我媳妇。后来女的怀孕了需要一些手续和证明,两人才又跑到民政局把结婚证换回来了。影片的最后男女主有类似的剧情,可惜并没有收获那对夫妻的结局。以前别人说态度决定一切,听到那位朋友说出的答案,突然觉得很有道理。
分手那场戏设计的真好,隔壁桌的情侣就像是六年前的他们,说着完全相同的对白,明明相遇是那么美好,那份浪漫就在他们旁边上演,却无法阻止他们分开。
最后的最后
除了对爱情的态度不同以外,电影中很多剧情会让情侣们似曾相识,有一种“这不就是我们”的感觉。至于女主对爱情的不将就和男主对爱情的妥协,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大家对爱情的个人解读和选择。
电影的结尾并没有刻意的制造大团圆,而是以分开的选择结尾。
电影前半段有多么的甜蜜,后半段就会有多难受。更让人难受的是,后半段的剧情即使没有发生在你身上,你大概率也会在朋友的身上遇到过。
最后想以《擦肩而过》的歌词做结尾:
当爱情来了
谁又能说我舍不得寂寞
当爱情走了
谁又能说我不觉得失落
当爱燃烧过
谁又能说我不觉得快乐
当爱变沉默
谁又能说我过的很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