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友茜班级:1602015学号:16020150033
【嵌牛导读】:用5天设计出一款认真的产品
【嵌牛鼻子】:Design Sprint
【嵌牛提问】:如何用5天设计出一款认真的产品?
【嵌牛正文】:作者:月光博客链接:來源:微信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Design Sprint,这个听起来不明觉厉,且在 Google 及各种新兴初创企业中如雷贯耳的词,它,到底是什么?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就在以不同形式推广 Design Sprint 的胡定宇,从 Design Sprint 的步骤、精髓开始,为你深入讲解。
前些天组织了上海 2016 Google I/O Extended,活动伊始,我们几个组织者都在苦恼本次 I/O 大会直播之前我们该做点什么,思索良久,我提议带大家一起做 Design Sprint。
就这样,我们把 Design Sprint 引入了本次GDG的活动中。可是问题来了,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有听过 Design Sprint,如何让大家快速了解这次的 workshop 呢?
到底什么是 Design Sprint?有人直接将其翻译为“设计冲刺”,这个翻译不错,但要让更多非互联网行业的人从字面上理解 “sprint 冲刺” 的概念还是有点难。索性简单点,“产品设计流程” 这样的翻译更方便科普。
Design Sprint 是一个为期5天的,针对初创公司进行产品设计的一套流程方法,集思考、设计、分析、产品原型产出为一体,由 Google Ventures 推广并发展,最开始应用于硅谷初创企业产品设计当中,后来被推广至整个互联网行业。
当然想要真正地理解 Design Sprint,首先得理解其每个步骤的具体意义。
Design Sprint 的精髓
首先我们得知道一个团队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
一个团队可以小至5-6人,也可以大到上百人,但无一例外,都得具备这样几种角色:设计师、工程师、产品经理和研究员。
不得不提的还有 Design Sprint 的原则 “YES, AND”,这个原则也是整个 Design Sprint 的精髓所在 。
“YES, AND” 意味着团队成员在协同过程中需要认同对方的观点,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抨击,毕竟单纯的抨击而不对问题提出新的替代方案,对问题的解决是没有帮助的。因此首先要做到“YES”——去认同你同伴对观点,接着“AND”——去帮助同伴一同完善方案,做到“YES, AND”才能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Design Sprint 的流程
Day 1:理解
第一天整个团队会通过头脑风暴、用户访谈与竞品分析等方式理解他们将要完成的主题,取得一致并对第一手的 idea 进行分类和整合。
Day 2:发散
这一天,团队会从 idea 转到解决方案上,具体地思考问题所在方或者产品使用群体的使用方式,并开始设计团队的产品原则和宣传主题。
Day 3:决定
第三天是一个转折,这一天大家通常会在上午将之前两天的讨论结果画出来,包括产品的设计流程、用户使用产品的流程等等,接着将他们贴在墙上,投票选出接下里要去执行的方案。
Day 4:原型
这一天的时间都得消耗在产品原型产出上了,软件类产品可以开始编程写代码,硬件类产品可以拿简易素材设计出原型,这一天也是整个团队无缝对接最紧密、最充实的一天。
Day 5:验证
最后一天则是验证环节,会邀请真实的用户以及和问题相关的利益群体对结果或产品进行验证,并在最后进行复盘。
至此,整个 Design Sprint 算是完工,可这对于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是一个产品的功能来说才只是个开始。我自己所在的公司 YoMail 的团队内部也在推广着 Design Sprint,YoMail 是一家做邮件客户端的互联网初创型公司。之前的 “邮件统计报告功能” 便是 Design Sprint 的产物。
起初 “邮件统计” 功能就诞生于一次头脑风暴。虽然现在的邮件客户端都已经很成熟,但在功能上的更新却很少,因此在做 Design Sprint 时,我们在“理解”这个环节上下了不少功夫。统计功能可以让用户清晰地知道自己最近一段时间和别人联系的频率,尤其能满足销售类用户的需求。而在后面的“发散”和“原型”环节我们做了弱化,主要是因为我们的重点更多集中于设计部分,这一点也给了我启发—— Design Sprint 并不是一尘不变的,它是可以跟随主题的偏重进行环节上的微调的。
其实,Design Sprint 不仅仅可以应用于互联网产品的设计,拿它来做小型 workshop 或是 team-building 也是个不错的方式,甚至它的思路可以被用来解决任何困难。
在我看来,这个“舶来品”目前正处于“被汉化”的阶段,我身边也有很多小伙伴在默默地翻译和推广着 Design Sprint。毕竟硅谷的好东西太多,不是每个都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芽,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甚至被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