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形式主义之茧,育基层实干之花——论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党内法规形式为基层减负划定硬杠杠,释放出持之以恒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强烈信号。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但长期以来,文山会海、过度留痕、责任甩锅等顽疾如“无形枷锁”,束缚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新规的出台,既是对基层痛点的精准回应,更是以制度刚性推动作风转变、以减负赋能激发基层活力的关键一招。

一、以“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拧紧责任链条

形式主义之弊,根子在“关键少数”的作风。部分上级部门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将责任层层下压,却忽视基层实际承载力;个别领导干部热衷于“材料政绩”“数字政绩”,导致基层干部陷入“表哥表姐”的怪圈。破除这一困局,必须坚持以上率下,强化责任传导。各级党委需将减负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考核,主要负责人主动扛起“第一责任人”职责,从精简会议文件、优化考核指标入手,树立重实绩、轻痕迹的鲜明导向。例如,某地通过“无会周”制度、合并检查考核事项,将基层干部从“台账竞赛”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时间走村入户、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示范效应,正是推动减负责任落地生根的关键。

二、以“靶向治疗”破解“痛点堵点”,构建长效机制

形式主义的表现千差万别,但核心症结在于“虚功”盛行、“实干”受阻。基层干部反映强烈的“三个方面”问题尤为突出:一是“层层加码”的工作要求,如某地要求社区每周上报数十份台账,内容重复且脱离实际;二是“流于形式”的考核评价,过度依赖材料厚度、照片数量等表面指标;三是“小马拉大车”的权责失衡,基层承担大量“属地管理”责任,却缺乏相应的人财物保障。

对此,需以“绣花功夫”精准施治:在考核机制上,推行“群众评价+实绩考核”模式,将民生改善、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让“看得见的政绩”替代“写得出的材料”;在权责划分上,制定基层权责清单,明确哪些事务必须由基层承担、哪些应由上级部门负责,杜绝“责任甩锅”;在技术赋能上,推广“减负在线”“码上减负”等数字化工具,通过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减少重复劳动。例如,某省通过“基层治理四平台”整合多部门数据,使网格员从“填表员”转变为“服务员”,正是技术减负的生动实践。

三、以“正确政绩观”涵养“实干担当”,激发内生动力

形式主义的深层病因,在于部分干部政绩观错位,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割裂开来,陷入“唯上唯书”的误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的政绩应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需从三方面发力:


其一,以党性锤炼筑牢思想根基。通过“第一议题”制度、主题党日活动等载体,引导干部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将“国之大者”与“民之小事”紧密结合,在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一线工作中锤炼党性。其二,以鲜明导向激励担当作为。完善干部实绩档案,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实绩作为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让“实干者得实惠、躺平者躺不稳”。其三,以容错机制护航改革创新。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对因敢抓敢管、探索创新出现的失误予以容错,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例如,某市对在征地拆迁中因依法履职被误解的干部及时澄清正名,有效消除了干部的后顾之忧。

四、以“制度创新”铲除“滋生土壤”,巩固减负成果

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必须以制度建设构建长效防线。一方面,需完善刚性约束机制,针对“文山会海反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问题,制定量化指标和惩戒措施,如规定年度发文开会数量上限、清理整合政务APP等。另一方面,需健全基层治理体系,通过“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让基层“有权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例如,某县通过“大部门制”改革,将县级部门15%的人员编制下沉乡镇,有效缓解了基层“人少事多”的矛盾。

基层减负,减的是负担,增的是效能;破的是形式主义之弊,立的是实干担当之风。新规的出台,为基层减负划定了“硬边界”,也为干部担当作为拓展了“新空间”。唯有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制度落地,以改革创新思维破解深层矛盾,方能让基层干部从“虚耗内卷”中解脱出来,真正把精力用到谋发展、抓落实、办实事上,以实干实绩奏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强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