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小学五年级的暑假,从田里放工回家吃午饭,屋里温度太高,我们都呆不住,和相邻几家叔婶一下都把饭端到旁边的大树低下吃,有一个婶说自己口渴头晕、没什么胃口,估计是感冒了。我妈妈还让她赶快在太阳穴涂点清凉油。结果没过五分钟,脸色就开始苍白、手脚冰冷,人就晕过去了。大家又是掐人中,又是开天门才把她弄醒,送到镇上的卫生院,医生说是中暑了。虽然这事已经过了二十年,但一直印象很深刻,也许是因为自己学医的初衷就是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怕花钱,生病了总是忍着不愿上医院,所以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医生,让那些像他们那样的农民百姓都能看上病,所以对疾患的画面记忆特别深。
进入认证班后,面对老师抛出来的一个个问题,感觉特别烧脑,不知从何入手。只能每天有空就抄老师的公告和师兄姐们的答题、感悟,然后再将老师提出的名词逐个理解突破。从年初八到今天整整抄了六十页笔记,每天脑袋都在想着老师说过的那些名词,每次感觉有点思路了,但要下笔的时候又无从说起。昨晚在中医科听范老师讲己亥年运气时,他说到现在很多医生在遇到喉咙痛上感的病人都认为是有热,用的都是寒凉清热的药,其实这是错误的,有热了我们应该将身体打开,让热散出来,而用寒冷药只会把热郁住,出不来。我当时突然觉得灵光一现:这不是跟“中暑”的症状,和老师说的“寒热”、“热散则精气生”有关吗。
中暑是因为体内热量积蓄无法散发,属于“寒包热”,所以治则要宽衣服,使郁热通过肌理散发出来,用药上使用藿香、苏叶等芳香解表开窍的方药。而中暑现脸色苍白,肢体觉冷则为“热不散精气无以生。因此我们在遇到精气不足或是生精受限方面的问题应该先考虑怎样去把机体打开,使热散,实现”热散则精气生“。
叨叨絮絮了这么多,不知道思路对否,请老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