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说:“下等的孝顺,是给钱;中等的孝顺,是给脸;顶级的孝顺,是——先顾好自己,再顾爸妈。这不是自私,而是清醒;不是不孝,是懂因果。”
邻居张阿姨总念叨儿子有出息,每月准时打钱,可重阳节全家聚餐,儿子对着一桌子菜唉声叹气,说项目黄了赔了钱,张阿姨夹菜的手停在半空,那顿饭比黄连还苦。她偷偷跟我说:“我宁愿他少给点,只要天天乐呵呵的,比啥都强。”
这让我想起胡适的话:“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有些子女总说“我挣钱不就是为了爸妈”,可回家就把工作的戾气撒给父母,嫌菜咸了、话多了,转头又塞个红包想弥补。却不知老人心里跟明镜似的,你皱一下眉,比扣他们养老金还难受。
王蒙写过:“所谓孝顺,就是让老人觉得自己还有用,而不是只剩被喂养的价值。”小区里的老李头最骄傲的不是儿子每月给的生活费,而是儿子开了家小超市,总喊他去帮忙理货。“我爸总说‘你这活儿离了我可不行’,其实超市离了他照样转,但他乐意忙活,觉得自己还能为家里出力。”老李的儿子这话,道破了孝顺的另一层意思——让父母觉得自己“被需要”。
可现实里,太多人把“顾爸妈”和“顾自己”对立起来。同事小林总说“等我赚够钱,就带爸妈去旅游”,结果天天加班熬夜,三十岁就查出高血压。他爸妈偷偷跟我说:“我们才不稀罕旅游,就想他按时吃饭、少抽烟,比啥都强。”这多像老舍在《我的母亲》里写的:“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可反过来想,子女活得潦草狼狈,父母又怎能安心做那朵“有根的花”?
老家有个习俗,大年初一要给长辈拜年,说吉祥话。可去年我回去,见堂哥对着叔婶唉声叹气,说自己生意亏了,房贷还不上。叔婶嘴上说着“没事没事”,却悄悄把准备给孙辈的红包收了回去,年夜饭都没怎么动筷子。后来婶子跟我说:“他过得不好,我们吃山珍海味都没滋味。”这让我想起傅雷的话:“孩子,我谑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父母对子女的牵挂,从来都和子女的生活质量绑在一起,你过得兵荒马乱,他们的心就永远悬着。
真正的孝顺,该是像杨绛说的那样:“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你从容了,父母才能淡定;你把日子过成诗,父母眼里才有光。就像我表哥,开了家小书店,收入不算高,但每天准时关门回家陪阿姨散步,周末带她去公园练太极。阿姨总跟人说:“我儿子没啥大本事,但我看着他踏实,比啥都强。”
所以啊,别总说“等我怎样怎样,就好好孝顺爸妈”。你当下的每一份安稳,都是给父母最好的“孝心”。你按时睡觉,他们就少一份担心;你夫妻和睦,他们就多一份安心;你把自己的小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们才能真正放下那颗操了一辈子的心。这不是自私,是让爱你的人少受煎熬;不是不孝,是用最实在的方式告诉他们:“爸妈,你们看,我把日子过好了,你们可以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