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永远是在没有空气以后,才发觉到习以为常的空气的重要。我的国语老师在世的时候,不觉得怎样,然而,随着年岁的流逝,老师在我身上的力量,却是千年的邂逅——怀念恩师。还是我在大学选修课的时候,笃定的选择了国学,在老师那儿上课,正好《论语》上新的一轮。 听到老师说话、讲课、讲《论语》的记忆。 一顶皮帽,黑边塑胶眼镜,声如洪钟,念诵古文听来就像寻常用语。 老师那次《论语》第一次上课,第一章就是用到这一章。我印象深刻。一晃几十年,自己现在师从台湾尹老师,在学习过程中,与这一章也邂逅了好多次。每次读到这一章,似乎就又是初遇老师。
开始觉得受老师影响不是那么大。何況, 我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好学生,自己也有很多的理解看法,与老师不尽相同,我以为跟老师就是人生一个偶然的邂逅,即使是一段时间也好,但也暂时的记忆。然而,最近几年的国学文化兴起,通过每日的学习,越发觉得老师的风格,尤其那种神情、 口气、态度、甚至表述,自己甚至都很惊讶,似乎就是当年老师的再现。有好多话,说出来了,才发现到是老师 以前讲过的话。
起初,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定位,我也是深受老师影响,从一开始是以时代应用,智慧的学习来看待经典,老师说得好,中国的学问都是拿来就能用的,没有任何形而上等等抽象的东西, 都是非常实际,能解决人们问题的。学问如此,打坐如此,看相如此,中医如此, 打拳如此,甚至五行、风水都是如此。我从开始读经典,就是想怎么用。
其次,老师以经解经的方法,我受惠良多。整个古人的思想脉络,无论孔子、老子等等,都需要以经解经,才能知其脉络。否则,百家一味, 等同无味。所谓“和而不同”,只有以孔子解孔子,以老子解老子,以佛陀解佛陀,才能读出儒释道之间的异同与相互发明,是为了掌握思想原貌, 为了读出古圣先贤的深细隐微处。
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天天读书,不是学者也成了学者。 我当年深深佩服老师的博学高明。现在我不但了解,也完全应用了这一句话。还记得老师每天都上课。若是作业交上去,过一两天,上课就可以听到消息, 老师上课的时候的评论,我还记得,那篇文章我谈到政治, 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说,政治怎么可以搞呢?后来记得老师有称赞过我的文章。那一次,我记忆深刻。
老师曾讲过,做为学生,不懂国学,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很残忍的。多少年过去了,我明白了为什么是残忍了。孩子们不懂中国文化,中文的造诣让他们无法了解与学习中国文化的优美。
老师说,一个人若是要用世,只要精读一部经就够了。我非常感激老师,我身体精神上的血液,几乎就完全是老师的 DNA。
《孟子》里面提到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高中就知道,但那时不懂,现在懂了,因为看到了这种人。就是这么一个正气凛然,不畏强权,不失国格,不失人格,不辱祖先的老师。
相信老师已经到了天堂,老师是笑着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