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不来吃饭呀?在忙啥呢?”杨经理电话打过来。
“好吧,那我去一下。”架不住再三邀请,我出发了。
杨经理是我工作第一年教二年级时的一个学生家长。虽然我只教过她孩子一个学期。但之后的几年,我们断断续续一直都有联系。
这次她再三打电话给我,肯定又是孩子的事情。果然一见了面,就谈起了孩子的学习。
“现在他读高一了,三门主课都考不到200分。”
“啊!那语文考多少?”
“连一半都考不到。”
“这样的成绩,怎么考大学啊?”
“我让他在外面学了播音主持,以后让他走这条路。艺考的文化科分数要求很低。”
“可他这也太差了吧?语文都考不到一半分。”
杨经理把头低了下去。
认识杨经理是在她孩子读小学二年级。那个时候她隔三差五就跟我打电话,张口闭口都是她儿子。而且一聊就能聊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我当时都纳闷,她的眼里只有儿子吗?老公又是什么样地位呢?
有次,我到他们家做客。一顿饭多的时间里,我们在一起竟然没交流几句话。因为杨经理的关注点始终在他儿子身上。我的问题才刚提出来,她还没开口,话就“被”儿子打断了。
“抓紧吃。”
“等下去写作业啊。”
“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的。老师就在身边。”
“怎么又玩起来了?”
……
也或许她是在逃避我的问题,不愿意跟我交流任何和她儿子无关的内容。也或许她只想获得教她儿子的方法。
和老师在一起吃饭,对她来说,本是一个家长和老师好好交流的机会。结果她愣是没跟我谈几句话。她的眼光(注意力)始终都在孩子身上。我能想象他们一家三口在一起吃饭的场景。妈妈在“指挥”儿子吃饭,老公在(或不在)一边默默吃饭。
在我们不多的交流中,她一直是在对孩子“说三道四”,孩子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不足,给他在这里报了辅导班,又在那里报了托管……一大堆的抱怨倾泄而出。
她给我的感觉是多么的“爱”孩子,多么在意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未来是多么的焦虑。
孩子安安静静在一边吃饭,本是很正常,她却偏偏要打扰;本身和老师交流的机会就不多,她还不趁机跟老师一起分析问题找方法。一个头脑不清醒的家长,很难教出一个让人称道的孩子。
就这样,孩子一直成长到了高中。中间这几年里,她也一直给我反应:在这边找了个老师教他,在那边给他报了名去补课。
在我教她孩子的半年里,杨经理给我的印象总是很忙的。放学后要么把孩子放到辅导班,要么把孩子带到身边。上班的间隙,还不忘给孩子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儿子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就连吃饭都会眼睛盯着儿子不放。
现在又听她自己说,儿子高中的同学都很怕她。因为大家上课时,回头偶尔会从门缝中瞥到一双眼睛,正在向教室里面窥视。
这样尽心的家长,为什么会收获这么失败的教育?
一者,家长过度的关注,让孩子很排斥。谁希望自己像犯人一样,时时刻刻被人看着,管着,一切都被安排着。一旦能够逃离那个“视线”,他怎能不去放松自我(课堂上不听讲,抓紧玩)?
其次,杨总一天到晚就是不断的去换辅导班,换老师,换的首先是低廉的托管班,然后是一对一的家教,口碑还不错的补课老师等等。杨总隔三差五的跟老师交流(每一个老师都不堪其扰)。交流的内容很多都是在倾诉苦恼,瞎聊,没有谈及问题的实质,也没有确定可行的方法。希图借别人的安慰,浇灭心中的苦恼。其实她最应该倾诉和交流的对象应该是自己的儿子。
第三,在她眼中,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
其实从他身上反映出来的是大多数不成功家长的心态。总想让老师帮她教育孩子,总想有教育机构来为她解决问题。(遇到免费的辅导班或低廉的辅导班,刚毕业有教育情怀的大学生老师那就更好啦)
在教育上,家长对老师绝对信任是很好的,但依赖老师是不对的。老师遇到问题学生,也很头痛。遇到问题学生,老师就算放弃他,都不会影响整个班集体。但对家长来说,如果放弃自己的孩子,那就意味着所有的失败。教育孩子的路上,家庭教育是先行的,是基础的。
临走时杨经理告诉我,她打算把孩子转到某重点高中,花2万块钱找人。
我听了又是一阵心惊。这孩子的求学史真是坎坷,我暗暗为孩子捏了一把汗。这才刚一年又要换环境了。
“我花2万块钱转到的重点高中是公立高中,不需要学费,读下来比私立中学还要省好几万块钱。”
一个对教育充满了这样功利色彩的人,又怎么能教育好孩子?
哎,又是为了省钱。
阿弥陀佛,未来祝这孩子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