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得不够帅,就要努力把戏演好;书读得不多,就把事情做好。”——源自,电影《路人甲》
最近玩Mark这款电影app,我感觉还挺不错的,它的功能比起某瓣电影要简单许多,可以记录看过什么电影,可以对电影简短的评论一下,标记时间,几个星什么的,关键是它有一个电影图片配一句电影台词的卡片功能,如果这部电影你正好看过,会让人有种勾起曾经看电影的回忆,很是喜欢,推荐给大家试试。
最近,我在大量地拆迁知识,发现了一个已经存在很久的但微妙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身边的大多数人都喜欢收藏好文章。群众插话——废话,我们微信用得可好了!
通常我们的思维,不会觉得这个有什么问题,看见好的文章,好的话,好的道理,觉得理所应当的,应该保存下来,转载出去。
因为曾经的我就是这样的,收藏,转载,没有觉得有问题,但是,我越收藏越发现,收藏后的文章,我已经渐渐不记得了。是为什么导致我不记得了?收藏不对,还是转载不对。
后来在学习成长中,才发现,不是收藏不对,而是我对待收藏的态度不对。我没有认真的消化知识,所以收藏的只是自我安慰的感觉,没有转化成知识。
扩大实践范围
转化知识。本来是一整套动作,需要从正确的输入开始,筛选,处理并存储到一个可以随时调用的地方。
虽然我自己打磨出了这一套动作,但是实践的范围局限在看书,虽然看书也能获取到很多知识,但转化知识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应该是真正的输出知识,并实践知识,不然看再多文章,收藏再多文章,都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浪费了注意了,培养了一种收藏=收获的假象。
普遍对收藏的误解
现在,我试着推论了一下大多数人为什么会感觉看过了,感觉好了,收藏了就是收获的假象,甚至还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先来看下三个等式:
收藏 = 看过
看过 = 理解
理解 = 收获
大部分人都以为,这个逻辑是自洽的,自然而然,理所应当。随大流就是这样的一种大坑,很多人在坑里不知,还洋洋得意。
收藏确实等于看过了,因为至少看过了感觉写得好,才会收藏。至于是因为被文章的文采吸引,还是被内容吸引,都不重要。
看过 其实是约等于理解,因为有的人记忆力好,能博闻强记,理解还是会很快的。但是作为平凡的大多数来说,显然看过最多只是部分理解,而最后一个等式,应该是全部理解才等于全部收获,部分理解等于部分收获。
而真实的情况更残酷,就是大部分人在收藏后,完全不会再看,那么基本等于不会有收获。为什么强调收藏后应该再看?因为转化有效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你收藏得多,不代表你理解得多,理解了不代表能改善行动,行动了也未必有效。
所以,我才会说很残酷,大部分人都不重看,我们可以想想我们上个月1号收藏的文章内容是什么?还记得吗?估计不会记得了,就算记得一点,也觉得无关紧要了。这就是自欺欺人的开端。收藏变成无用的了。
我现在坚定的认为:
收藏 = 不看
不看 = 不用
不用 = 浪费注意力
如果你不对自己要求的是达到最终收获知识,那么收藏就是等于浪费注意力,浪费注意力就是变傻的最快路径。
重新认识收藏
既然收藏等于浪费注意力,我们就不要再浪费更多的注意力了,我们应把注意力放在正确有效的转化知识上。这样才能让收藏有价值。
并不是收藏没有用,而是我们没有利用好收藏,本质就是没有利用好转化知识的方法,我们有一颗想上进的心,却用错方法了。
收藏这个词的含义,应该是我们看见好的文章后,通过一系列的剪刀,锤子,拆解知识,并不断内化成我们自己操作系统知识。我们要揉碎收藏的文章,收藏后,最好尽快就揉碎它,消化它,然后当然可以删除文章了,如果舍不得删除,也需要注明和哪些知识点对应。转存到新的地方,这样,才算完成了一次真正的收藏操作。
揉碎以后
通过揉碎知识,我们不仅能学到清晰使用框架拆解知识的好处,还能逼迫自己消化输出知识,并不断打磨知识,寻找真正正确的知识,提高鉴别知识能力。
收藏,不是看过一遍收藏一下就会了,而是要反复看反复思考,反复对比知识,有些文章可能提到很多相关知识,对比未必有用,还要通过不同主题视角的不同知识来修补知识,修补了知识不用还不行,需要应用知识到具体场景后,并且改善了原来的行动效果,才算有效。可以看到,这是多么的复杂的过程,环环相扣。
收藏,才只是收获的刚开始而已。
不要只停留在"收藏"阶段
说了好处,我们来说说坏处,如果只是收藏,而不消化,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手机容量不仅被大量占用,而实际上,对你没有任何的提升,你停留在收藏的刚开始,就再也没有然后了。
结果还错误的以为自己懂了很多,而这时你只是把自己的脑子搞乱了,沉溺于虚假的喜悦中。
对于希望获得知识的人来说,这一定是不能忍受的,所以要认清问题,不断改变。
我的实践
识别到以上的好处和坏处以后,我开始行动了,采用框架不断的尝试。
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已经把我微信里收藏过得文章,慢慢消化吸收后,从收藏里全部删除了,如果有需要保留原文的,会单独放到分类文件夹下去保存,并注明哪个观点或故事用到了这篇文章,方便以后引证使用(链接)。
具体做法就是
- 把文章复制出来
- 只字不差的阅读
- 归纳整理
- 消化吸收
- 反思
- 保存资料
目前的对于我自己的范围,经过不断实践后,我发现它不仅适用于看书,还适用于看电影,观察生活,甚至只要是碎片信息,都能帮助我提炼有效知识。原来,收藏真的没有意义,要揉碎了才有意义。
真相,就是,你愿不愿意认清收藏=浪费注意力,还是坚信收藏=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