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一只蜉蝣认识了一只蚂蚱,和他成为了好朋友。
浮游和蚂蚱在一起愉快地玩了一天,傍晚的时候蚂蚱说:“我要回家了,明天见!”
蜉蝣不解地问:“什么是明天?”
原来蜉蝣的生命只有一日,当日生当日死。在它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明天”这个词。
后来蚂蚱遇到了青蛙,成为了青蛙的好朋友。
他们在一起度过了春夏秋的美好时光,当天气渐冷冬天就要到来的时候,青蛙对蚂蚱说:“再见了我的朋友,我要冬眠了,明年见!”
蚂蚱不解地问:“什么是冬眠?”
原来蚂蚱的生命只有三个季节,他从来没有经历过冬天,所以就不会理解何为冬天和冬眠。
不同于浮游和蚂蚱,青蛙经历过春夏秋冬,他感受过四季轮回的风景。
青蛙后来遇到了一只老虎,他陪老虎在山脚下愉快地玩耍。
过了一段时间,老虎说:“我要走了,我要回到我的山头,我是那里的大王,那里不能没有我。”
青蛙不解地问:“什么是山头?你为什么非要回去,我们在这里不是一样很开心吗?”
青蛙从来没有到过山顶,所以他不知道山头是什么,他也不理解老虎作为“山头之王”担负的责任。
再后来,老虎和大雁成为好朋友,他们在一起度过了很多愉快的时光。
冬天到了,大雁对老虎说:“我要飞去南方了,等到这儿变暖的时候,我会再回来!”
老虎疑惑地问:“南方在哪里?为什么要飞去南方,我们在这里经历一年四季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飞去南方呢?”
老虎没有大雁可以展翅高飞的翅膀,所以只能困于一个地方,不能领略五湖四海的风光;而大雁因为有了飞翔的本领,所以可以感受不同地方的春华秋实。
如果说动物对世界的认知,是自然界赋予他们无法打破的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放到人身上,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是一个人的格局。
一个人的认知和眼界,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看待事物的高度,体现了一个人视野的广度,也往往决定了一个人人生的厚度,宽度和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