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沿用至今。本期视频我们就来了解春秋名县管仲为何有着华夏低下的称号。管仲原本是周王室的同宗,有着不错的家庭背景,可是随着父亲的离世,年少时的管仲也就过上了贫困的生活,为了谋生便与好友鲍淑雅走南闯北,合伙做起了生意,但已失败结束。虽然生意没有做成,但是他在此期间见识了很多世面,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的社会经验。两人在最后经过几番辗转,成了齐国官员。
管仲负责辅佐公子纠鲍叔衙辅佐公子小白。齐襄公有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名叫文江,他已经是鲁国君主鲁桓公的夫人。但是齐襄公和这个妹妹有着不正当关系,司通之事不慎暴露,齐襄公便把鲁桓公灌罪杀死。管仲和鲍叔牙预感齐国要出大事,便分别带着辅佐的公子出国避祸。
公子纠和管仲去了鲁国。公元前 686 年,荒淫的齐香公因内乱被杀,两位公子为抢王位争先回国。管仲听说了公子小白已经先行一步,便绕路拦截,用箭射杀,然后带着公子就不紧不慢地返回了齐国。结果他在回城后吃惊地发现,已被射死的公子小白竟然完好无损地返回了齐国,并且顺利地坐上了齐国王位。原来那只弓箭根本没有摄入其身,公子小白只是顺势装死。当时鲁国的鲁庄公希望让公子纠坐上齐国王位,却没想到被公子小白抢先一步,于是企图用武力让公子小白下位,结果不听管仲的劝说,拜归五国。
公子小白上位后视为齐桓公,他原本想让鲍叔牙出任奇想,可抱殊牙不但没有接受,还说只有管仲的智慧才能辅佐桓公。齐桓公本不愿意接受这个害己之人,后在鲍叔牙的坚持下才认可了管仲。齐桓公之后向鲁国书信,以武力威胁其杀掉公子纠,然后交出管仲武装,攻破于压力,只能照做。齐桓公举行了隆重的礼仪迎接管仲,并称其为仲父,已是自己的贤达大度。
管仲至此正式辅佐齐桓公走向春秋霸主之路,管仲掌权时期的能力到底有多强?又为何被称为华夏第一项?首先是在经济方面。书中记载其反对在木材和畜牧方面抽水,主张由国家垄断矿业和盐业,这样既能以减税得到民心,又能让百姓们在不知不觉中把钱送给国家,齐国因此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当然,盐铁国营只是管仲在经济改革方面的其中一项,他还可以不费一兵一卒,用经济手段拖垮敌国,堪称史上最牛的货币战争。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衡山之谋。齐桓公当时准备制服衡山国,为管仲有何妙计,管仲就提出了以提高物价拖垮衡山国的建议,齐桓公随即采纳。于是管仲派人到衡山国大量采购器械,其他国家得知后也随之购买。衡山国以为这是发财的机会,便把器械的价格提高了 10 倍。管仲达到首个目的后,又派自己人到晋国大量购买粮食,然后让此人以高价卖回国内。其他国家又看到了捞钱的机会,也把自己国家的粮食卖给了齐国,粮价也开始高涨。此时的齐国不仅拥有了非常充足的器械和粮食,还成功地提高了物价。管仲舰时机成熟,立即以衡山国恶意提价为由断绝外交,各国也纷纷如此。这样一来,衡山国的器械卖不出去,又负担不起高昂的粮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随之而来,其郭建是趁机出兵衡山国在其没动手时便乖乖投降。
除此之外,管仲还实行了粮食准评、节则而渔以及向地而衰蒸等多个先进的经济政策。粮食准评是控制粮价,让百姓既能赚钱又能饱腹竭泽。而渔是历史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不为眼前的利益而滥伐滥补,以确保资源再生。向地而衰蒸则是根据土地的质量和产量来决定税收的高低,马克思的极差地租的思想与其相同。
管仲还有一个更加先进的酒府还法,翻译过来就是货币铸造。在春秋时代的其他国家中,他们对货币的认知还不够完善,但是管仲在当时就设置了轻重玖府深这样的专管铸币的机构,由国家统一铸造货币,并且通过此手段对齐国经济进行着合理的调节。我们通过管仲的经济管理就能看出它与当今的我们一样,走着可持续发展的路线,而这个意识能够出现在春秋时代,管仲绝对是非常夸张的存在,也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的周王石还在,即使齐国已经暂时强大起来,但是依然不敢贸然称霸,因为一旦引起公愤,将会面临被围殴的局面。而管仲却以为全部以战争手段来实现霸主之位绝非上策,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还有着很大的风险。于是管仲提出了尊王长仪的全新外交思想,就是以维护周王室的名义,把其他小国收为小弟,然后通过一些经济和文化手段来同化他们,进而成为齐国的一部分力量。如果有了这些小国的加持,谁对周王石不敬,齐国就能让这些小弟打谁,自己则承担着很小的损失,从而让齐国的霸主之路更加的合法合理。
当然,这一切还要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基础之上。管仲虽然不会带兵打仗,但他提出了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把齐国分成了 21 个乡,其中 6 个为工商之乡,主要负责农商发展。另外 15 个是乡试之乡,主要负责对外战争。其中的美乡又分成了四级,让每户都有着相同的利害福祸,遇到战争时可以互相约束,同手共战,还会有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管仲最后将这些理论用于实践,齐国的军事实力果然有着显着提高,并成功地联合了一些小国对抗北方山中。齐桓公在之后被周王封为诸侯长,确立了春秋霸主的身份,凡有侵犯诸王室之事,必然要被齐桓公询问制止。而管仲也凭借着出色的治国能力,成为了华夏第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