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儿子放学回来,满身尘土,满脚丫子都是泥,蹭蹭就往床上跑。我一怒生气了,开始长篇幅的说教。一开始他翻腾着眼珠子不看我,慢慢的低下头,后来我看他嘴角下耷。紧接着眼珠子红了,开始掉眼泪,一边跟我说:妈妈,我改,给我一次机会吧。
我跟他说,去玩吧,玩一会后,读一页书。谁知道他竟然放声哇哇大哭,边哭边说:读一夜说,不让睡觉,那我第二天哪有精力上课呀,怎么能让我读一夜书。
一开始我还纳闷,又为啥哭了呢。然后我才回过味来。此一页,非彼一夜也。
虽然觉得可笑,但是孩子的反应,让我觉得自己至少他在听我说话。情绪上的变化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被爸妈责骂的样子。那时候真觉得父母就是自己的天地。阴雨晴暖,都是爸妈说了算。爸爸妈妈心情好,自己就屁颠颠的玩闹。一旦犯了错误,被爸妈责怪下来,马上找个安静的角落,端起一本书。三心二意的翻着书,还时不时抬起眼皮去偷看爸妈的神情。
现在的孩子呢,父母的说教就是耳旁风。虽然严厉起来绝对不亚于我们父辈,可就是镇不住一个三五岁的孩子,还是常事儿。为什么呢,难道这就是所谓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父与子之间,要保持严肃的关系。骨肉之间不能过于亲昵,都没了礼数。
对于80,90后的父母来说,这操作起来有点困难。喜欢跟孩子做朋友,喜欢亲密无间的跟孩子开玩笑。我们已经不像父辈,总是高高端着,而是更喜欢弯下腰跟孩子肩并肩。很多人误认为,亲子关系密切,所以礼数也没必要了。然后这种极左的思想,导致很多孩子成了妈宝男,以至于父母没有给零花钱,反身拿起刀子。
中国自古以来以礼仪之邦自居。礼仪之邦之子的确应该将礼仪精神传承下去。亲密是一回事,必要的礼仪一点也不能少。
几个小习惯,家长做到以自我为榜样,去影响孩子建立礼仪之心,行礼仪之行。
1.早晨起床,父母主动跟孩子大声说早上好。晚上睡觉前,kiss good night。寻求孩子同样的回应。
- 由于孩子现在幼儿园,早上不在家吃早点。上学出门前,跟孩子主动说再见,have a nice day,同样寻求孩子的回应。
- 一家人一起吃饭时,尽量要求孩子等大家到齐了开始吃饭,如果孩子太饿,忍不住,也需要他跟家人征问,我可以先吃吗?自己吃饭时,不允许将任何一盘菜吃光,要记得还有人没吃。
- 孩子放学回到家,主动跟家里每个人打招呼,问候:今天你过得好吗?全家人要互相给予同样的回应。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远超出后天的自我修养。原生父母,任重道远,一面施教,一面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