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的概念,最近几年一直很火,特别是伴随着这两年“新零售”概念的出现,更是成为大众热聊的话题。
但消费升级为什么会在这个阶段出现呢?能说清楚的并不多,所以在这里参考一个不错的专业报告,写一些总结和心得,给大家一些启发,也是自己的再次学习。
总体来说,背后的缘起是两大层面的原因:
一个是中国市场的因素:国家发展的阶段需求+消费者的需求等,这个层面的因素是根本需求和推动力,是大的“人”层面的需要,这个是因;
一个是消费升级所需技术条件的因素:消费升级需要很多相关技术的支持,比如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精准营销技术、数字化供应链技术等,有了这些技术的实现,消费升级才能真正的完成落地,技术是满足“人”需求的条件,这个是缘;
以上两大层面的因素,一个是根本需要和动力,一个是必要和关键条件,两者因缘和合正好满足了消费升级的客观条件。
在这两个因素之下,还会有一些促进因素,比如投资机构的推动,媒体的放大等,但我们要清楚的看到这两个因素只能完成从1到100,不能完成从0到1,如果前面两个条件不具备,只有投资机构和媒体机构的推动,那么就算营造出了消费升级暂时的热潮,那也只是泡沫,是不能长久的,是不真实的。
对于事情的本质,要从人的需求+强力的国家推动等层面进行切入【因】,再思考技术等必备条件是否已经成熟【缘】,这样去看待才更接近事情的真相。
对于这一点要特别的注意。
以上属于概要的说明,下面根据亿欧智库的报告来展开说明:
一、经济面【市场面】:多元变化共同孵化消费升级原动力;
中国消费市场对我国的重要性提升;
消费大洗牌:结构与类目的剧烈变化;
深层原因:消费主体与消费动机的变更;
1.中国消费市场对我国的重要性提升;
关键词总结:三驾马车中“出口、投资”乏力,“消费”成为主导动力【65%】、国家经济宏观需要、政策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
近十年以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最终导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直线上升。
2008年次贷危机后,全世界经济进入衰退期,我国产品出口遭受严重打击;2015年,宏观调控和公共投资导致的生产过剩开始凸显,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成为政府工作重点,“消费”则成为外部需求不足、内部生产过剩局面下,投资过热的出口与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鼓励大众消费,控制 ‘三公’消费。扩大消费要汇小溪成大河,让亿万群众的消费潜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这表明从宏观层面和政府期待上,“消费升级”具有发生的合理性。
在我国经济增速整体下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期间,消费对保持经济增长,稳定社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如图所示,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从2011到2012年期间断层式飞跃至50%以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首;在2015年,消费贡献率又一次飞跃并开始稳定在65%左右,接近西方发达国家70%-80%的消费贡献率数字,表明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通过廉价出口与公共投资建设的快速积累资本阶段已经基本结束;西方世界的经济发展经验与规律开始逐渐适用于中国模式;经典经济学中,消费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开始在中国市场中有所体现。
2.消费大洗牌:结构与类目的剧烈变化;
关键词总结:消费需求总量暂时变化不大,需求结构类型变化很大
BCG中国消费者研究则表明,2016年中国消费者消费信心和欲望轻微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6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涨幅6.3%,较前一年下降,这些数据均表明,消费升级与其说是市场盘子和消费总意愿的增长,不如说是消费者消费品类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消费者整体的消费欲望和需求增长并不算特别的大,而从某一类别转向的趋势比较大,也就是从对过去类别或产品的选择转向别的类别,比如从过去的可乐转向健康水,转向王老吉等。从普遍的食品转向有机食品等;从便宜的需求撰写中等价格更优质或服务更好的品牌等,
这会让过去的产品或品牌产生危机,而产生新的需求,给新品牌创造机会。
3.深层原因:消费主体与消费动机的变更;
关键词总结:人口增长红利消失,只注重数量的商业模式失去了基础,商家开始注重质量和精准【外因】;社会购买力整体稳健;
中产阶级崛起,更注重品质和体验【内因】。
消费升级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动机和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
一方面,我国人口结构正在经历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峰值一端出现在25岁左右,另一端出现在45岁左右。这样的人口结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25岁至45岁之间,导致社会购买力整体稳健温和;与10-20年前以“数量”取胜的思路不同,商家选择使用优化产品质量、提升客单价的手段保证盈利稳定与增长;这一变化,给消费升级带来了外因。
而另一方面,在于消费动机的变化:根据2015年CHFS调查数据测算,中国中产阶级的数量为2.04亿人,掌握财富总量为28.3万亿,成为国内的消费主体。中产阶级消费主体从小所经历的文化熏陶,与可观的收入水平,使得他们更注重“品质”与“体验”,“便宜”与 “奢华炫耀”等极端化消费动机被逐步改变,消费日益注重体验价值,给消费升级带来了内因。
二、技术面: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为消费升级提供保障;
互联网化:信息时代基础建设拉开新工业帷幕;
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化的”满足差异化、长尾需求;
数字化供应链系统:降本增效的核心;
1.互联网化:信息时代基础建设拉开新工业帷幕;
关键词总结:互联网技术回归商业基础的本质、互联网本就是一种促进,不是全部。
1994年4月,中国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重申接入互联网,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化的开 端。2007年“互联网化”的概念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用以描述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即简化、优化或重构商业模式的过程。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7.31亿,手机网民 达到了6.95亿,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完成。
虽然“互联网经济”在近年被当做一种扁平化商业模式,反观“互联网化”概念,却会发现其在最初便被定性为一种“商业基础建设”。亿欧智库认为,互联网下半场的本质,是 互联网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后,产业互联网协助商业、产业升级的模式本质开始崭露头角; 互联网从一种盈利模式转变成一种信息化基建,将成为“精准定位”、“碎片化生产”、 “全域化服务”的后工业化生产的敲门砖。
2.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化的”满足差异化、长尾需求;
关键词总结:人工智能让大数据分析和自动化制造成为现实,可满足个性化定制等升级需求。
当互联网化达到一定程度上时,每个个体的消费行为与欲望都可能会被记录,而接下来的问题则在于:如何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清洗和管理?人工智能提供了合理解决方案。
现阶段,通过智能算法和网络媒体渠道,已经做到准确到达细分消费者群体,并精细化管理消费需求,对单个消费者进行精准的营销,消费者画像变得更加清晰,让更深层次的消费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在将来,通过智能算法对细分消费者需求进行分类与满足,通过自动化技术催动柔性生产线进行定制化生产,将在更大程度上颠覆大规模生产消费。
3.数字化供应链系统:降本增效的核心;
关键词总结:数字化供应链技术让新商业、新零售有了落实的骨骼架构,消费升级有了落实的框架和基础。
如果说互联网化是后工业化时代,消费者个体的数字化入口,数字化供应链系统就是整个新商业、新零售模式的骨骼架构。
所谓“数字化供应链”,是指在商品从原料采购、生产、物流到贩卖的全过程,全部实现信息自动化、数字化中央管理的供应链管理技术。通过搭建关系型数据库、自动化报表生 成和商业智能化分析,企业可以对关键路径、关键环节进行管理,并感知市场反馈,从而达 到快速响应和柔性化生产,达到降本增效。
互联网化与人工智能,为数字化供应链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通过网络终端获取用户精准需求、通过大数据进行细分化生产与到达(现阶段生产商自身被碎片化、类型化,未来品牌商通过智能生产重新聚合,恢复规模化与垄断化)、并与数字化供应链形成整体化信息化解决方案,就构成了信息化、智能化的后工业化生产全域图。
综上两大因素构成了中国消费升级的必要条件!
延伸篇:消费升级的现状及补充说明
关键词总结:过去的电商及O2O只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成熟市场化产物,不符合商业的完整本质,现在技术开始和实体等结合,更回归理性和本质;
低价、免费、低质量将转变为高质量+收费+低客单价【可能比原来高】,质量和体验、精神层面的延伸是一个很重要的层面。
宏观经济的变化和技术层的变化最终汇聚到产业面,“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作为同一事物的一体两面发生。
从技术面进行描述,大体上,互联网基础建设带来“门户与SNS信息通路”、“电子商 务”与“O2O”风潮,本质上只是精准化信息到达服务、数字化供应链、LBS与物联网技术 在基础建设过程中的不成熟市场化产物。随着网络与移动网络红利的殆尽,线上获客成本持续攀升,资本回归理性。互联网经济越来越难以独立生存,而是更多的成为传统商业产业升级的一部分。
从市场面进行描述,互联网“免费经济”红利正在逐渐消退,消费者一定程度上厌倦伴随“低价”与“免费”而来的质量问题、消费过度问题,对品质的追求开始代替对数量与廉 价的追求;在宏观经济不甚景气的当下,消费者遵循“口红效应”,对高质量、低客单价的 消费品情有独钟。“轻消费”的“轻奢主义”,将成为本次消费升级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