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书像做人,也要老老实实
做人不老实可能不会吃小亏,但一定会吃大亏。读书和做人一样,要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读,不要想着投机取巧或者有什么捷径,一字一句踏踏实实地读懂,你用什么样的态度读书,书就会反馈给你什么样的收获。
很多喜欢读速成鸡汤、没内涵书籍的人性格都会表现出浮躁、浅薄的特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呼吁要“读好书”。读一本“毒鸡汤”书就像是和一个品性不端的人相处一样,难免会受到不良影响,特别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年轻人,如果读了这样书,自身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被引入误途,形成一些不好的观念,久而久之也会体现在行为举止上,给自己带来不好的风评。
2. 读好书一定要慢品细嚼
读书与赶路不同,对赶路的人来说,几乎只有终点才意味着一切;如果赶路的人流连路边的风景或者纠缠沿途的遭遇,他就可能无法到达终点甚至误入歧途。然而读书却并非如此,如若读书真的是像是赶路一般,那么打开书直接读最后一句话岂不是最好?
真正会读书的人从不“泛读”,一本“翻翻”就可以了的书是不值得去读的。
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一周读一本书是件不容易的事,更别说要去细品每一本书。很多人苦于没有时间阅读,实际上比这些人忙的人有的是,而这些真正的忙人中却不乏能每日坚持读书的人。他们才称得上真正的“知读、乐读、善读”。
假如一天坚持读书一小时,一小时精品细读的话大概可以读1.2万字~1.5万字左右,这样一周下来大概可以读完一本10万字左右的书。这样积累下来,可想而知巨大阅读量并不是一件天边之事,甚至可以轻而易举做到。
3. 快速阅读不靠谱
市面上各种各样关于“快速阅读”的神话,其实都非常不靠谱。我不相信那种靠改变眼球运动方式提高阅读速度的理论,因为速度的瓶颈根本就不在于“输入方式”,而在于“理解能力”。
积累阅读量是提高阅读理解速度唯一方法。读书多的人读书快。尽管好像人们更愿意相信这句话的反方向:那是“因为读书快所以才读书多”。
心理学家Blachowicz博士曾经做过的一个调查:
一个五年级的学生,如果每天能够做到独立阅读10分钟的话,那么就要比那些不做独立阅读的孩子每年多读62万2千词……
这个数据告诉我们,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差不多一分钟阅读大约170个英文单词。而实际上,中国学生如果在阅读中文的时候,可以做到差不多一分钟200字以上(因为中文的字都是单音节的,而英文词汇往往不止一个音节)。
如果我们按照200字/分钟的阅读速度计算,不算小学时代,仅仅初中三年,平均来看每个孩子每天的阅读量大约是1.5万字(仅相当于75分钟的阅读量)。换言之,初中时代,一个普通的学生,三年总计阅读量会超过1600万字——如果假设平均一本书20万字的话,就相当于80本书。
所以说,真正有用、有意义的快速阅读能力,是靠积累获得的,而且要靠阅读好书积累。
4. 如何引导孩子精读?
成立于2014年的“有卷读书”,是专注于引导7至14岁青少年养成正确阅读习惯的文化教育机构,历经六年的线下一线教学的打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专业的阅读教育体系。
秉承拔高阅读,博览群书,深度阅读的理念,通过全国首创的“双课双导”体系的专业引导让孩子一年读透45~50本经典好书,阅读量超500万字。并精准把握人物性格、情感,触碰到精神层面和情感层面,最大程度与作者和书中人物共情,还要在阅读过程中提升文学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怀等等……
通过大量精读文学作品来提升理解,海量研读名家著作来写好文章。
充分诠释“深度阅读”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