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传身教,从“身”做起
一日,从老家往回走的路上,一家三口谈起了将来,儿子对我说,妈妈,等我长大了,有了儿子,我们也每个周回家看你一次,让我儿子陪你睡觉。我一听,笑了,这不是每个周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吗?每次回家,都会让儿子陪爷爷奶奶睡觉,虽然开始,儿子有着众多的不情愿,但长了,也适应了!只听,儿子又接说,爸爸,以后你要自己一人在家了!老公不解的问,为什么要我自己一人在家?儿子振振有词的说道,你想啊,将来我儿子要是感冒发烧打吊瓶,我和我媳妇上班,没时间,就得让我妈妈来照顾啊!
天哪,我们平时对他要求的话,他没记住多少,反而,这些事情却记得这么牢!这两年,在儿子的身上发现了太多我和老公的影子,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一直用“遗传”来作为借口,掩盖着我们作为父母身上的缺点,可,静下心反思一下,仅仅是遗传吗?儿子身上那些“不良习惯”不正是我们平时的习惯吗?“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不正是说明这个道理吗?
记得一次,我感冒发烧,躺在床上,老公又不在家,儿子里里外外忙着,给我找药,给我端水,把湿毛巾放在我头上,无微不至的照顾我,像个小大人,我问他,你怎么知道用湿毛巾?儿子答道,我生病时你不都是这样做的吗?是啊,俗话说:话千言、道万言,不如做个好样子。作为父母要培养孩子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不能单单通过说教,父母的一举一动对孩子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常说的“什么的家庭出什么样的孩子!”“看看孩子我们就知道其父母什么性格”也是有理论依据的。
中央电视台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妈妈替孩子奶奶洗脚,这一小小的举动无意间被孩子看到了,转瞬间,孩子也脚步趔趄端来一脸盆水让妈妈洗脚。广告中妈妈没有对孩子说一个字要怎么做怎么做,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儿童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孩子的头脑是计算机。这句话生动地告诉我们,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观察模仿学样。
对于学生,作为教师,作为班主任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作为班主任,要求学生的课桌的物品整齐,可看看我们自己的办公桌物品整齐吗;我们要求学生课间不能扔粉笔头,可看看我们有些老师上完课,粉笔头遍布满地,更有甚者,竟将粉笔头视为“提醒走神学生”的工具;我们要求学生能热爱自己的班集体,随手捡起身边的“垃圾”,可我们只是一味的要求,一味的指示学生“捡”,我们多少次从“垃圾”身边经过,从“倒着的扫帚”身边经过,竟无动于衷;在烈日炎炎,骄阳似火的夏日,学生在操场上拔着杂草,而我们却打着太阳伞“泰然自若”地站着......可我们的这一切全在孩子的监视之中。马卡连柯曾说过:“从口袋里掏出揉皱了的脏手帕的教师,已经失去了教师的资格了。”想想,这样的老师您还有什么资格,拿什么来教育学生?
作为父母的我们,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能在孩子的心灵上种下点什么?这要看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今天我们在教育中用自己的行动种下什么样的因,明天我们就会收到什么样的果。言传身教,让我们一起从“身”做起,身教重于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