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B站上看见一个访谈,里面的主人公说了一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句话,他说:上初中和高中比的是个人能力,上大学比的是家庭背景。我不能客观的评价他这句话的正确性,但是主观上却还是比较赞同这句话。
仔细想想,自己挺符合这句话的人物设定,或者说大多数像我这样生活在小县城的人应该都符合这样的设定,家庭背景一般,甚至更艰苦,初中和高中一直很努力地学习,因为我们很早就知道:和那些大城市的孩子相比,我们没有他们那么好的家庭背景,也没有他们拥有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果我们想走出这个小城镇,只有高考这一条公平的道路,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向着这个“远大”的目标前进,希望在高考这架独木桥上可以成为到达对岸的幸存者。在六年,甚至是十年的不懈努力下,我们成功到达了对岸,但对岸却远不是我们脑海里的模样。
实现了从小县城到大城市的“飞跃”,我们兴奋不已,当我们被大城市的繁华萦绕的眼花缭乱时,那些原本就生活在这里的同龄人早已开始计划去更远的地方,当国内已不再能满足他们时,他们就将眼光放到了国外。而我们也许还在为了每学期的ddl而埋头苦干。
有时在我们一群小县城人中间会有那么一小部分人拥有超前的思想,他们甚至走在另外那些优越的同龄人前面,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毕竟是极少数人。
为了弥补阶层所带来的差异,大多数人仍然向高中一样努力,甚至比高中还努力。
我们学院有一个女孩,她做了所有我想做的事情,寒假去尝试滑雪、成功在北京找到实习、去学滑冰等。
我知道自己最终也会实现所有想做的事情,可这又要多长时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