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交接时,最是清醒与沉睡的较量,躁动与保守的拉据。昨天是2月的最后一天,四年一闰的拐点。昨晚,某人借着抑郁与狂躁双相护身,与那个阴阳怪气的人彻底吵了一架。发泄嘛,总是既耗体力又耗口水,睡前叫他接杯温水来,大口喝完,恶狠狠地说:“你今后再那么多过场,我把东西给你扔脸上!”吓得他立即把杯子挪开了。
唉,这不3月到了吗?
心已浩荡,身体还在檐下。
早上醒来,他已经把汤圆煮好了。因为他要上班,必须自己做。我说吃五个咸的,尝尝味道。临走时,我问他咸汤圆口感如何,他说很好,又补了一句:“我还是给你煮了两个甜的在里面,怕你不习惯,觉得咸的不好吃。”嗯,心里突然就涌起几个圆润润的胖汤圆来,个个憨厚无欺。
咸汤圆确实不错。芽菜猪肉臊子做馅,咸淡适中,肥瘦相宜,既不是干巴巴的芽菜杂陈,也不是油汪汪的肥肉当道,糯米粉子质量上乘,绵软熨帖,连汤圆的大小都尺寸刚好。吃完一个,打算待会儿还是给他发个小红包。
吃完两个咸的忍不住想念甜味,见碗里有个隐隐露出黑芝蔴馅儿的胖子,咬开果然是甜的!这裹着猪油的黑芝蔴汤圆啊!
吃完三个咸的馅儿,我觉得已经封顶了。看来对咸汤圆仍然不想接纳。再好的肉馅儿也打不过甜的馅儿——不管是黑芝蔴馅儿,红糖猪油馅儿,玫瑰红糖馅儿,还是小时候妈妈做的花生芝蔴核桃馅儿。
想起高中时看过的一本小说《坚硬的稀粥》,作者大概是姓王的蒙啥的哈哈。大意是他家几辈人都习惯早上吃清粥小菜。后来早点摊的选择多了,但一家人在短暂的摇摆之后还是觉得喝粥最舒服。从早餐到一天三餐,习惯如粥一样软而坚韧,不容质疑。
那个年龄的我把小说当语文书读:哦,作者借这个内容表达了什么,影射了什么……现在看到我的胃那股执拗劲儿,也是够隐晦的了。几十年形成的,就那样吧。
无独有偶,今天早上在一个无事瞎聊的群里,几个朋友正好也谈到吃的。有一位朋友坚持素食好几年了,身心愉悦。一家人也被他带动吃素。他在这个群里不止一次谈吃素的好处,但大家还是认为你可以坚持你的坚持,但无需否定他人习惯甚至思维方式。
从来没有人统计过吃肉与吃素哪类人更健康,高寿的更多。的确没有可比性,因为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都是不可具体数据化的变量。一个人的认知可以由浅入深,从单一到多元,从浅显到丰富,从偏激到客观,但一个人的饮食习惯甚至生活方式,绝不仅是吃素还是吃肉那么简单绝对。
我认同多数朋友的观点:喜欢吃肉就吃肉,喜欢吃素就吃素,怎么高兴怎么来,自己掌握度,内外和谐即圆满。毕竟,吃肉有滋润也有油腻;吃素有清爽也有寡淡。
吃在嘴上,滋养在心里。身心一体,从来就不可分离。前几天看到一个案例,很值得玩味:一个中年人,有一次与心理咨询师朋友说吃的,谈到自己几十年都不吃鸡蛋。朋友问他原因,他说不知道。后来慢慢检索记忆,才理出一条线来:小时候,他在奶奶家寄养,父母在外打工。奶奶专门养了鸡,每天给他蒸一个蛋吃。后来奶奶突发疾病去世,没有人给他蒸蛋了。后来他回到父母身边读小学,忙碌的父母自然也没有给他蒸蛋,他也不知道问父母要——或许,要也要不到吧?那个时候,没有谁注意到他与奶奶之间爱的秘密,他自己也感受不到这根隐匿的线。但是他的胃却记下了,而且顽固地坚守了几十年。
我想,如果他是我朋友,我会告诉他:从今往后,你再也不用那么辛苦地收藏奶奶的爱了。你可以尝试给自己蒸鸡蛋吃,让奶奶看到她的爱滋养了你几十年;你也可以继续保留秘密,但是记得让阳光随时照着它。
我心底也有许多吃的记忆,装在一个密码箱里,密码忘记了。但我知道如何打开。
饿了,就说这么多吧。
写于2020年3月1日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