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吃过晚饭,老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说阿芒婆走了。
前一天还看到她在门口散步,第二天没看到动静,打电话喊她大儿子过来,发现人已不在了。
沉默了一下,我问说:“怎么这么突然”?
父亲感叹了一句:“谁说不是呢,好端端的,突然就喝农药走了”。
“又是喝农药么......还真是奇了怪了”说完,又跟老父亲随便聊了几句,挂了电话。
昨天是惊蛰,晚上下起了大雨,80岁高龄的阿芒婆在春雷炸响的晚上突然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走的很突然,走的很蹊跷,但是谁又会在意呢?
1980年,改革开放已经实施,偏僻农村也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村子里各家各户都充满干劲,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勤扒苦做,可阿芒婆一家就没有那么开心。
这一年,阿芒婆36岁,大儿子16岁,二儿子10岁,女儿8岁,原来吃大锅饭的时候,他们一家5口人,可以算三个公分,虽然日子苦,但也勉强过得去,现在分田到户,阿芒婆大伯哥一家本来人口就多,再加上把家里老两口分的田地也拿在了手里,她男人又争不赢,于是妯娌之间就经常爆发战争。
两妯娌每次吵完架,阿芒婆就会在家里数落他家男人,责怪他没本事,导致夫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过日子嘛,夫妻之间吵吵闹闹,也很正常,吵着吵着一辈子就过完了,大家也只是茶余饭后聊家常的时候劝劝阿芒婆,吃苦受累的日子都熬过来了,现在好日子就要来了,还有什么想不开的?
没成想,又一次两口子发生争吵之后,她家男人一气之下喝农药,寻了短见。等大家发现时,人已经走了。
村子里都在说她家男人是被她逼死的,都是些寻常小事,阿芒婆总是抓着不放,一吵架就一哭二闹。
三个孩子也觉得自己父亲是被母亲逼死的,也不再与母亲说话,母子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差,阿芒婆整日以泪洗面,身体也越来越差,从我记事起,就感觉阿芒婆总是一副病恹恹的。
人不在了,日子还是要过,16岁的大儿子被迫撑起这个家,转眼5年过去,阿芒婆大儿子21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整个家族念着阿芒婆一家孤儿寡母的,条件不好,就凑钱在村子的另一头找了块地,建了个房子,总算是把大儿子的婚事给解决了。
由于条件不好,大儿子找的媳妇也不是一个特别灵光的人,但人是真的不错,勤劳朴实,踏实肯干,就是太老实,阿芒婆就觉得大儿媳妇很好拿捏,方方面面的都想要管着,刚开始时,大儿子虽然心里还恨母亲逼死自己父亲,但转念想着这些年老母亲不容易,忍忍就过去了,没想到老母亲蹬鼻子上脸,越来越过分,直到大儿媳妇生第一个孩子时,婆媳之间的矛盾达到了顶点。
大儿子请求母亲帮着照顾自家媳妇娃子,自己好外出赚钱,然而老母亲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我都一把年纪了,含辛茹苦的把你养大,给你讨了媳妇,你媳妇不伺候我就算了,你还要我伺候你媳妇,你个没良心的白眼狼”
说完又是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大儿子一看这情况,想到这些年自己的委屈,朝阿芒婆吼到:“之前,您总是欺负桂云(大儿媳妇名字),我们念在您是长辈,我们也就忍了,我们孝顺您是应当,现在正是我们需要帮忙的时候,您这样又哭又闹的真是让我们寒心,我爸就是被你这样逼死的,现在您是想逼死我们么,您要真不愿意帮忙,那就回老宅去吧,我们也不指望了,您以后老了,也别指望我们”
就这样,阿芒婆在43岁的时候又回到了老宅,此时二儿子17岁,女儿15岁,阿芒婆对小儿子说:“儿子啊,我老了,浑身都是病,你大哥还把我赶回来了,你可要养我啊,田里的活我是做不了,你也长大了,你就多辛苦一下”
一下子,生活重担,都落在了小儿子的身上,没有力气耕地,就求自家的叔伯亲戚帮忙,辛辛苦苦的熬了几年,日子稍微好过了点,又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这时自家的亲戚也都没有那闲钱帮衬,就只能让小儿子把老宅收拾收拾,就结了婚。
阿芒婆的小儿子长得一表人才,高大帅气,虽然没什么文化,但种地是一把好手,这在农村来说,条件也算可以,讨的媳妇也不错,长得好看,也很勤快,就是性格比较强势,小两口感情还不错。
小儿媳妇进了门,婆媳两个的矛盾就开始了,三天一小吵,两天一大吵,反正就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把家里搞的鸡飞狗跳。
就这样吵吵的过了2年,小儿媳妇也怀孕了,阿芒婆也不怎么帮忙照顾,每天就在屋里骂骂咧咧,婆媳之间的矛盾几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但是说来也怪,阿芒婆作为婆婆,在家里那真的是作天作地的,但是到了外面,就像变了个人,对谁都好,我因为年纪小,在路上碰到了,她老人家都会给颗糖什么的,可能在小孩子的眼里,她是个很好的长辈。
村子里开始传,说他们家老宅肯定不干净,但也只是私下聊天的时候说说,也没摆在台面上,直到后面又发生了一件事。
她的小儿媳妇生了个男孩,阿芒婆也没怎么照顾做月子,也不帮忙带娃,经常说:“老大我也没帮忙带,一碗水端平,你的我也不会帮忙,我都一把年纪了,没那个精力”
小儿媳妇可不像她嫂子那样软弱,又开始吵吵上了,家里每天都是娃子的哭声,婆媳的吵闹声,小儿子不堪其扰的,照顾了两个月之后,又外出打工了。
好不容易熬到孩子2岁多,小儿媳妇的精神也感觉出现了问题,经常跟周围的邻居说,总有人在她耳边劝她,说这种日子有什么盼头,还不如死了算了,死了就一了百了,大家也只当她心情不好,劝她想开点。
孩子三岁生日,小儿子回来休息,小儿媳妇开始跟小儿子闹,说他在外面找了女人,不要她们娘俩了,闹着闹着,小儿媳妇一冲动,一瓶农药下肚,也没抢救回来。
小儿媳妇的死,成了压死阿芒婆跟两个儿子之间感情的最后一根稻草,小儿子带着刚满3岁的娃子,远走他乡,一直到娃子10岁才回来,回来之后求村长批了块地,重新起了栋房子,父子两就单独住在新房里从始至终也没回老宅去看看。
阿芒婆见小儿子回来,就想搬过去一起住,结果被无情的拒绝,只得灰溜溜的回到了老宅。
在小儿媳妇过世的时候,阿芒婆最小的姑娘24岁,在小儿子结婚之前,就早早的嫁人了,小姑子没上过什么学,在家当姑娘的时候,跟两个哥哥处的还不错,大嫂生小孩的时候,她还帮着带了一段时间,后来嫁人了,因为离得有点远,平时走动的也比较少。
小女儿两口子平时感情挺好,也很少听到说两口子吵架,跟婆婆两个人的关系处理的也可以,过去之后也生养了两个娃子,本来日子这样平平淡淡的过下去,那也是不错的。
新房建好,小儿子请两口子喝酒,两口子回去之后就开始吵架,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总之就是一点就着。
吵着吵着,小女儿又一时想不开,喝农药自杀了,这也是他们家第三个人喝农药自杀的。
这一下,整个村子都在说,他们家老宅风水不好,阿芒婆不修阴德,害得一大家子家破人亡。阿芒婆就开始跟村子里的人吵,吵的多了,大家也不大想跟她说话,两个儿子也不在身边,就一个孤零零的在老宅住着。
这个房子也成了村子里大人口中的禁区,严厉禁止小朋友到阿芒婆屋子里玩,大人也是没有特别重要的事,都不会登门拜访,平时有事也就在门口喊一声。
话说回来,就算没有家里大人的交代,小朋友也不太敢进去,在我的记忆中,屋子里总是黑黑的,由于是老房子,本来就很潮,再加上光线不好,大夏天的走进去都感觉到冷,所以阿芒婆一年到头穿的都很多。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时间是治愈感情的良药,随着阿芒婆的老去,几个孙子孙女长大成人,她与两个儿子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一点修复,大儿子偶尔会送点米面粮油,但也不在屋子里久坐,
就这样,阿芒婆每天穿一身灰色棉袄,用毛巾把头裹得严严实实,在房前晃晃悠悠,本来以为日子会这样毫无波澜的过去,没想到,临了临了,阿芒婆也走上了这条路。
如今,只剩下那残破的宅子,依旧顽强的竖立着,守着自己的秘密,看着天上日升月落,看着地上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