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看新闻的时候,一则“我国婚姻登记人数7年连降”的消息一下就引入眼帘,苦笑一声的我并没有点进去看具体的情况,反正来来去去,我大概也猜的到其中的原因。
“你都二十七八了,要抓紧找对象”“你看那个谁,孩子都快上小学了,你连女朋友都没有”……..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慢慢地这样的论调也多多少少进入我的耳朵。
在一个十八线的小镇,传统的思想并没有在社会开放的漩涡中分崩瓦解,反而它伴随着新时代的特点,依旧焕发着新的活力。
读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工厂流水线般模式,简短了概括了人的一生。
而面对下一步结婚的我,产生了与小地方群众很对立的情绪,我深知我这种前卫的思想,必定不为家里人所接纳。
婚姻,应该是人生的一个选项,而不是一个必选项。
为什么我不想结婚,或者准确的来说,是并不愿意也不相信:一定要在某个年龄做必定要做的事情。我的世界观,不存在为了目的性的结婚而盲目的相亲。
我细细思考,原因有如下几何:
一、经济压力,让人心慌又焦虑
当下社会生存的成本陡然增高,工资不涨,物价却在蹭蹭上涨,连一杯奶茶,在当下都能卖的比一件短袖都还贵。
而就算两个人的工资足够日常的一起吃饭,看电影,去短期旅游。
那结婚后的房子,车子,小孩的奶粉尿布等等,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不是说一句相爱,就能轻而易举解决的。
想到这里,那些不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没有房子的男生,其中的原因倒也并不难让人理解。
二、快餐式、蹦迪式的恋爱
我一直认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相应的文化软实力发展长期滞后,也影响了成年人的恋爱观
社会发展的太快,人们要在短时间能最快获取信息,没有时间、精力、耐心去长时间发展培养一个可能没有结果的“项目”。
没有时间和耐心了解一个人,更没有时间去原谅和守候一个人。
一起吃个饭,看个电影,牵了手,接了吻,那一刻感觉对了,也就顺理成章地在一起了。
也许是因为爱,但更多的是荷尔蒙的催化效果。
在我周边的环境中,大量存在着这样的例子。
一次聚会,看场上的哪个女生好看,便千方百计的去要到对方的微信,聊了几天就觉得是真爱,再过几天,就可以分了,然后转眼又是下一个女朋友。
这样的爱情,速度太快,以致于我一直对此抱有质疑的态度:这真的是喜欢吗?
反正,我看别人对此是乐此不疲。
可以闪爱,可以闪婚,也可以闪离
三、独立自主的生活
现代生活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人们愈发独立自主,不再如此强烈的需要、依赖别人。
不管男生,还是女生
不管是思想上,还是现实生活上
不喜欢就分手,过不下去就离婚,没有什么大不了,我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
社恐,单身,独居,这一系列的新鲜词语,在我看来都是这一回事
因为生活的压力很大,平时工作很累,只想跟自己处的舒服的人待在一起,稍有不如意,何必勉强非要去“缝缝补补”
其次,生活的多般刁难,把每一个人都锻炼成一个无孔不入的百变金刚,连女生都可以徒手搬行李上六楼。
年轻人大都倾向于独立、自由的生活,他们不希望被生活束缚,包括婚姻关系。
再加上“过来人”的经验之谈,让他们感觉到婚后所面对的现实与理想有着巨大的差距,增加了他们的忐忑、怀疑和不安,亦使他们更加逃避婚姻。
我可以结婚,如果遇到对的人,我也会处于本能地想要去跟她一起结婚生子,共度往后余生。
而不是,为了传统的样子,到点了,就该这样了,大家都是这样的。
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