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些日子以来,大家通过网络认识了一位“80后乡村白发校长”张鹏程,他的出现再次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到关注乡村儿童和乡村教育的未来上。这位校长把学校里面的每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拼尽全力让学校的学生们得到更好的教育环境,为此负债十几万,把自己的信用卡刷的还不上,从他花白的头发就可以看出这些年他为这群孩子所付出的心血。
当问到为什么这么难还要坚持下去的时候,张鹏程含着眼泪回答:农村的孩子,总要有人来陪他们,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只想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以他的能力想换一个学校非常容易,可是他看着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始终舍不得,也怕他走后没有人能够照顾好他们,于是他留了下来。
张鹏程校长所在的二郎庙小学里,150名孩子中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他们缺少亲人的关心和陪伴。事实上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这样的孩子并不少,然而不是每个村子里的孩子,都像二郎庙小学里的孩子一样那么幸运,能够遇到像张鹏程这样亲切的“校长爷爷”,弥补他们童年缺少的爱。
比起以前的农村学校,现在农村学生少,老师也少,还有很多学校的教育设施很落后,能够在这种环境下坚持几十年的乡村教师着实不容易。如今稍微有些能力的父母都不想把孩子留在农村上学,然而想把孩子送进城里的学校又谈何容易,即便如此,家长还是为入学名额挤破了头,城市里面的学校也在不断的扩班加生。
不是人人都有去城市上学的机会,为了给留在农村孩子们也能接受教育,这是坚持在乡村的教师们,坚持在工作岗位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有没有人想过,当农村的生源越来越少,或许有一天农村学校将不复存在?有一位乡村教师就对目前的乡村教育环境发出感叹,或许再过十年,农村就没有孩子可以教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位乡村教师说出这样的话呢?
一、农村学校不断缩减合并
随着农村生源的减少,农村学校的数量也在缩减,其实有的农村经济发展的不错,学校也盖得漂漂亮亮,各项设施一应俱全,城里学校有的东西,村里学校一样不少,然而学生数量太少,一个班几个学生,整个学校不到百人。这种情况不是出现在部分农村,而是大多数农村地区都出现了,这就导致了资源浪费,于是有的学校就合并到一起。
起初合并学校确实缓解了问题,然而随着人口外流,学校里面的学生只减不增,面对这种情况,一些老教师也十分无奈,直言他们是“万事俱备,只欠学生”。那么农村里面的学生都去了哪里呢?其中绝大多数都转去了城市,还有一小部分去了乡镇学校,”城满、乡弱、村空“是目前教育所面临的真实状况。
二、城市学校”人满为患“
那么为什么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城市里面的学校呢?首先比起农村的学校,城市里面的教育资源确实更好,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其中资深教师一抓一大把。家长们也知道,孩子成绩怎么样,和老师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不管怎么样都想让自己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有的农民工夫妻平时连个肉丝都舍不得吃,偏偏舍得花大价钱送孩子去私立学校,要知道那里面光是学费一年下来可不是小数目。
其次很多农民自己吃了没有文化的亏,那时候家里穷没有条件上学,导致自己只能种地或者卖苦力,挣得都是辛苦钱。在这个社会知识就能改变命运,然而学生太多,高考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父母们不想要让孩子长大之后像自己一样吃苦,更加不想让孩子输在起点线上,村里其他人家都把孩子送去城里了,自己当然不能落后,最差也得是县里的学校。
这就造成城市学校里面”人满为患”,由于学生越来越少多,不得不扩大学校规模,招聘更多老师,但依然不够用,不得不通过种种手段控制人数,比如限制学区范围、报名时间等等,不过情况不容乐观,反而更加刺激家长,一些重点学校一到报名时间,门口就大排长龙,甚至有的家长带着铺盖连夜占位,学校的领导、教师一到招生季更是手机都不敢看,生怕有家长托关系。
三、部分农村教育资源差
那些办学条件好的农村学校都没有生源,一些教学条件简陋的学校就更加没办法招到学生了,这些学校里面的学生往往都是像前面所说的二郎庙小学一样,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能力还不足以能供他们去城里上学,于是现在农村学校里先读着,不过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什么时候就转走了。
这类学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由于条件不好也没有多少老师愿意留下来,像张鹏程校长这样无私的人实在太少,学生少老师少环境差,然而只要有一个学生教育就不能停,到最后一个老师要教几门课程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家长看到学校环境越发不想让孩子留在农村,除非家庭实在困难走不了。
为了不造成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或者有教师无学生的情况,一些地区的村级学校已经在进行适当的撤并,当学校里面一个老师、一个学生都没有的时候,这所学校自然就不存在了。谁都不想看到这种情况,然而现实就是这么无奈,有专家提出,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说需要从教师身上下手,解决农村老师待遇低的问题,让老师安心留在农村,农村教育才能好起来,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