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农村地区的小学生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以及生活上承受的巨大压力,更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因此,要想减少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就应该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本文将针对绵竹农村地区小学生经常出现的心理障碍问题以及疏导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对本地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心理健康 疏导策略
一、绵竹农村地区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
(一)学习过程中的焦虑问题
小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考上一所理想的中学,但是,由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和陈旧,导致部分学生容易出现掉队的问题,进而在紧张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在农村地区,进入小学学习之后由于成绩不佳,一些学生的低落情绪就会随之产生,最终产生厌学情绪。
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就业形势越来越紧张,很多农村地区的家长会将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一系列的客观问题摆在小学生的面前,致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从不敢懈怠,分数再一次成为了决定他们命运的关键因素。此外,考试前的焦虑也会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有些学生在考试前甚至会出现头晕、腹泻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考试发挥。
(二)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最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这是他们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但是,激烈的学习竞争压力导致小学生的生活空间和活动时间被严重侵占,学生之间的交往内容往往都是关于学习的。大部分学生每天的生活就是穿梭于教室、食堂之间,时间基本都用在了上课和完成作业上,导致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就成了单纯的竞争对手关系。当学生发现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就会越来越谨慎,久而久之,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就非常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的问题。
此外,除了与同学之间的交往问题,农村地区小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还体现在与教师、家长的沟通过程中。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他们都希望能得到家长、教师的理解。一些学生与家长的关系紧张、与教师的关系对立,缺少沟通导致他们始终处于渴望被理解但是不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的矛盾之中。
(三)小学生对自己的形象不自信的问题
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他们对于自身的形象也开始注重起来。但是,农村地区的小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打扮自己,再加上进入小学,知识的难度开始加大,学生非常想在同学面前证明自己的实力,实力又不是很允许,慢慢地他们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逐渐对生活和学习失去自信心,长此以往,悲观情绪就会直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小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
学生开始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就是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问题,虽然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教师需要主要关注的问题,但是一个人要想健康成长,正确的价值观指导
十分有必要。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觉醒,他们更希望能够独立自主,并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开始有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每一点情绪变化,其实都是他们价值观开始形成的
反应。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社会阅历还比较少,看问题的时候经常比较偏激,在不良情绪的控制之下,做出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与成长的事情,如果教师没有给予必要的指导,价值观的取向就非常容易出现偏差。
(五)家庭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
在绵竹农村地区,百分之六十的家长会外出务工以维持生计。父母亲情的长期缺失,会造成小学生心理上的不自信,无法感知亲情的温暖,长期缺乏家长的引导和监督,小学生也容易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出现问题。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素质教育的口号提了多年,但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农村学校十分突出。不少学校把应试科目搞得“风生水起”,升学率屡屡创新,却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忽略了。例如有的学校违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一些学校虽然一个学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大多是由班主任或者思想品德课教师兼任,甚至其他科任教师可以随便“侵占”这节课;部分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心理咨询室,纯粹是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检查、考核,主管部门来检查时,学校的“面子工程”做得相当漂亮,一旦检查结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被抛之脑后。
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门的教材,只有在生命安全课程中有所涉及。缺乏专业性,也无法体现学科特点。据调查,在农村有90% 以上的学校没有教材。简而言之,大部分农村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没有明确的目标,更没有教材,还缺乏时间保证和必要的监测手段。
(二)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出现了不少“问题孩子”
随着社会转型和发展, 人们的观念逐渐多元化, 加上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心逐渐浮躁,“金钱至上” 的思想在农村极为盛行。有的学生家长本身三观不正,无法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留守儿童”、“隔代教养”、“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大量涌现, 农村小学“ 问题孩子” 逐年增加。据问卷调查, 某农村小学某班总共27 个学生, 父母离异的学生就有5 人, 占总人数的18.5%;隔代教养的10 人,占总人数的37%;还有“留守儿童”2 人。这种情况给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也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不少农村家长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只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更谈不上疏导。
(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下文简称《纲要》)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
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虽然农村地区中小学也在积极贯彻落实《纲要》的要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 但是实际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当前,大部分农村小学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尤其是小规模学校,几乎没有“ 科班出身” 的心理教师, 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课教师成了该课程的“ 主力军”。很多农村教师本身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近年来,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层出不穷, 造成了一些师源性心理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三、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疏导策略
(一)政府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
首先,增加心理学专业教师,为农村小学配齐心理学专业教师(特别是薄弱学校、边远地区
的小规模学校),不断为农村培养和引入大量的有经验、有资质的专业教师。
(二)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提高认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可组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据此开展工作。
(三)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提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可通过海报宣传或专家讲座等形式,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四)净化家庭环境,使社会、家庭、学校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学校,因此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净化家庭氛围,为农村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是迫在眉睫的。学校与家长应达成共识,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家长委员会”等,交流经验,打破家长那种“只要学习好一切都好”的守旧观念, 建立科学的教育观, 规范自身的教育行为。同时,学校还要争取社会各方的支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如卫生院、乡村少年宫等,开展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强烈的教育合力,共同助力农村小学生健康成长。
(五)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学习
努力帮助学生摆正学习心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焦虑问题,促使学生能拥有平和的学习心理。教师可从学生的人生规划、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学习方法的掌握、应试技巧的学习等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六)加强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使学生能主动与人沟通;还要要注意教会学生一些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以和方法,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质量;鼓励学生多与同龄人多进行交流,加强与同学间的合作。此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一些与教师和家长交流的方法,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师长,理解父母和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的辛苦付出,拥有同理心,最终有效减少和长辈、教师之间的矛盾。
(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教育,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关注自我形象的问题,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并以此为契机,逐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为了避免小学生自卑焦虑心理的出现,教师可以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看重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利用校园广播、板报、学习园地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八)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人生的长河中,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小学生也不例外,很多学生为了使自己在未来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过分关注自身的利益,凡事都要讲求实惠,对于集体活动不积极、不热心。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意识到集体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从而避免自私自利,不断树立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结语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缓。面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携起手来,共同推进本地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农村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喜运.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6):297,286.
[2]张敏. 浅谈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 赤子(下旬),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