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闻| 请务必抵制“妈妈岗”就业模式!

最近一则新闻《武汉全面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可弹性工作、居家上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从新闻报导的用词和表述上,似乎是一件值得欢呼的事情,是一则更好维护女性权利,促进生育的好消息。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所谓妈妈岗就业模式,只会加剧了不平等,对社会各方都是一种伤害!

1. 首先“对男性的不公平”,”妈妈岗”政策确实主要针对女性,而忽略了男性在育儿中的角色和付出。而且,这种单方面的政策设计可能强化“育儿是女性专属责任”的传统观念,进一步固化性别分工。真正的性别平等应当鼓励男性同样参与育儿,而非将责任全部推给女性。

2. 其次"对女性的隐性歧视",虽然“妈妈岗”表面上是为了帮助女性平衡工作与家庭,但它可能让雇主更加倾向于认为女性员工“不稳定”或“需要特殊照顾”,从而在招聘和晋升时对女性产生偏见。长期来看,这可能导致女性在职场中的竞争力下降,甚至被边缘化。

3. 再对"未育的男性女性",弹性工作制和居家办公的“妈妈岗”可能导致部分固定工作(如必须现场完成的任务)落在未育员工身上,而他们并未获得相应的补偿。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可能引发职场矛盾,甚至导致未育员工对“妈妈岗”政策的反感。

4. 最后对"企业"来说,企业设置“妈妈岗”可能面临更高的管理成本和用人风险。例如,弹性工作制可能影响团队协作效率,而额外的政策补贴(如社保减免)未必能完全覆盖企业的额外支出。长期来看,如果“妈妈岗”成为女性员工的“标配”,企业在招聘时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男性,以避免潜在的用工成本增加。这反而可能加剧女性就业歧视,形成恶性循环。

5. 日本的教训:日本的类似政策(如非正式雇佣制度)导致大量女性被迫从事临时工或兼职工作,缺乏职业发展机会,最终使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如果“妈妈岗”最终演变成低薪、低保障的边缘岗位(如家政、客服等),而非真正的职业发展机会,那么它只会让女性在职场中更加弱势,而非真正帮助她们实现职业与家庭的平衡。


(二)鼓励并引导男性共同承担育儿责任,改善整体劳动环境才是正道!!!

1. 推广“育儿假”而非“妈妈岗”:真正的性别平等应当鼓励男性同样休育儿假,而非仅针对女性提供特殊政策。例如,北欧国家的“父母共享育儿假”模式更有利于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2. 改善整体劳动环境:与其设置“妈妈岗”,不如推动全社会的工作时间合理化(如减少加班、落实双休,足额的五险一金等),并提供普惠性的托育服务,让所有父母(无论性别)都能更好地平衡工作与家庭。

3. 立法保障平等权利:政府应通过法律明确禁止职场性别歧视,并确保弹性工作制等福利政策对所有员工开放,而非仅限“妈妈”。


(三)结论:

“妈妈岗”政策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但其执行方式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强化性别刻板印象、加剧职场不平等,甚至导致女性就业机会进一步受限。与其依赖这种“特殊照顾”政策,不如推动更全面的劳动制度改革,让所有员工(无论性别、婚育状况)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竞争和发展。否则,我们可能重蹈日本的覆辙,最终让女性在职场中更加边缘化。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