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示,就是一种报告的载体,有报告载体的严谨和枯燥,理性和啰嗦;但也让我们这一类世界上被认为最主观最烦恼的群体——妈妈们有了几种客观的参考和洞见;感谢作者5年的坚守和150多位妈妈们的慷慨陈述,才有了这本十分难得的题材;
下面我摘抄了一些比较经典的话语,仅供参考:(还是那句话,如有同感,请阅原书)
1.联合国和世界经济论坛都将瑞典列为全球性别最为平等的国家以及女性获得经济机会最多的国家;美国的研究者和媒体权威经常将瑞典奉为典范,说那里的女性是真的可以“什么都拥有”,既有成功的事业,也不耽误家庭生活,而这多亏了瑞典从政策制度层面就关注性别中立、幼托社会化,以及被社会学者们称为“双职工/双照顾者”的家庭模式,即男性和女性平等分担挣钱养家以及育儿顾家的义务。
就像作者举例的约瑟芬一家,爸爸和妈妈的育儿假基本都是同样的市场,反观国内,妈妈拥有6个多月的产假,而爸爸们却只有15天的陪产假(部分私企是做不到的,最多就3天罢了);这可能就是国内留存已久的性别不平等的根源造成的,也变相在给企业暗示:招聘适育女性的成本比男性高得多的多;
在瑞典,顾家和育儿并非个人私事,而是集体责任。恰好国家在推行3胎政策,如果不把育儿从集体责任上的高度来,三胎政策也只是政策罢了;
2.我们现在享受的产假,在瑞典已经被性别中立的育儿假所取代,这是西方福利民主国家中第一次将属于母亲的产假也赋予父亲。将父亲也纳入育儿假政策之中,这一举措所传达的信息是父母应该共同承担工作挣钱和育儿养家的责任:
瑞典的公立幼托体系也相对完善,在2014年,大约50%的0—2岁儿童会进入日托机构,而3—5岁的儿童中有95%都会参加日托。进行儿童保育工作的人员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越来越多的机构提供傍晚和周末的幼托服务来满足在这些时候工作的家长的需求。而且收费相对来说比较合理,国家大部分补足;育儿补贴,每个月也是100多美元,如果多子家庭还会有大家庭育儿补贴;
放弃事业回家陪伴孩子并非出于传统,而是被不灵活的政策以及制度的阻碍逼迫着离开了职场。从这个角度来讲,女性所处的社会职场环境非常差,基于历来已久的性别不平等和社会制度的缺失;
3.德国 假如父母各自休了至少两个月的育儿假,那么他们可以获得额外的两个月带薪假,育儿假因此延长到总共14个月。政府推行这种“奖励”以让男性更多地参与育儿,法律要求雇主必须为休完育儿假的家长留出一个空职位(但不一定仍是原来那个)。那些在孩子出生之前暂时失业的家长每月可以获得300欧元(相当于370美元)的补贴。为了贴补育儿的开销,德国政府还给所有家庭提供“儿童津贴”(Kindergeld),每个孩子在年满18岁之前每月可获得184欧元(200美元),如果他/她在25岁时仍在学校读书,那么这笔津贴就可以领到25岁。
大部分我采访的妈妈似乎都有意识地决定不去追求更高远的职业志向,从而避免工作—家庭冲突,从中既反映出社会主义思想中女性要一边工作一边养育子女的部分,也反映出传统模式中女性应该对家庭负责的要求。我的受访者因为理想妈妈和职业轨迹的冲突而倍感压力,而且她们中的大多数最终选择将母职置于事业之上。
4.意大利的职场妈妈——但对罗马女性而言,对金钱的担忧并不是她们有压力和工作—家庭冲突的唯一源头。意大利妈妈众口一词对政府没有提供支持表示失望。相比斯德哥尔摩的妈妈对现有工作—家庭政策的无尽赞美,她们对政府的想法刚好相反。我采访的大部分意大利妈妈都说政府没有为她们提供哪怕一丁点儿的福利。当我问卡拉政府是怎样帮助像她这样的职场妈妈时,她对我说:“我没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钱。一欧元也没有。什么也没有。”
意大利生育率曾经是欧洲最高的,后来因为持续低迷的经济和女性就业的不稳定,欧洲最低的生育率,而且政府在这一方面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欧盟将性别平等、女性就业、家庭支持视为所有成员国的发展目标
从我的受访者那儿,我听到了很多对于政府的“账面”福利与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和所需支持并不相称的悲观看法,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公立儿童保育和学校;(2)就业保障;(3)医疗保健。
5.美国缺乏支持的大环境意味着生儿育女的人相比其他有工作—家庭政策支持国家的父母要承受更多的税收和精神压力。美国缺乏国家层面的工作—家庭政策,因此加剧了女性由于种族和阶层而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在美国这个强调个人责任的文化环境中,当妈妈能够因为享受工作—家庭政策(如产假、弹性工作制)以及获得帮助(如有亲戚帮忙或雇用了家政服务员和保姆)而减少随之而来的愧疚时,她们普遍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受到优待的
妈妈们将个人责任的理念内化了:她们相信工作—家庭冲突是她们需要自己去解决的问题。美国女性不期望遇到善解人意的上司、互相帮助的家人和弹性通融的工作。
弹性工作安排或许会让女性的生活更为轻松,但也助长了这种一直处于工作状态的文化
6.希望就是赌博。赌的是未来,赌的是开放的心态与未知的将来会好过忧郁但安全。我与你们说那么多,是因为希望并不是一张彩票,你坐在沙发上,攥着它,暗自祈祷幸运的眷顾。因为希望是一把斧头,你得举起它劈开逃生之门,因为希望会助你破门而出……希望意味着你将自己献给未来,而献身未来让当下变得值得。一切皆有可能发生,全取决于我们是否采取行动。
理想的社会是这样的:
一个支持男性和女性在就业方面机遇平等的社会,一个爸爸和妈妈在家庭中分工平等的社会,一个孩子不仅受到父母的无私照顾而且也受到家长以外的其他资质优良、收费合理的照顾者给予的高质量服务的社会。
最后你的一切——你的种族,你的性别,你在哪儿长大,你的成长经历,你的气质和性情——都能影响到你将会遇到的人,你将会听到的话,你将会见到的表现,和你将对自己看见的事作何感想。
作者最后这段话她在强调本书中的观点是由她的身份决定的,在我看来已经非常客观了,很欣赏国外这种自由且深度的调查报告,不仅仅对于她取得的学士学位,还可丰富她个人的经历和见闻,十分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