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大美榆林


当时离开榆林并没有那么多感觉,事后才有了别样的情愫起伏,更多的是记忆中的念想与回味。把这篇作文当着榆林系列的一个结束与纪念,别了就是别了,再见基本上就是再也不见。

下面的编写描述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都是意象,仅仅就是自己情绪的表达,用来致敬曾经与过往,也以此留痕那段时光,还有慰籍这个丢了一些牵挂的糊涂秋天。

(一)汽笛鸣响的前一刻,我多次遥望榆林的天空。秋阳把最后一缕暖金洒在这座古城的砖缝里,那些被岁月磨出柔光的砖瓦,还沾着昨夜露水的潮气,像在轻轻攥着我的衣角,不让这离别太过匆匆。

总说榆林是"大漠边关",可我还记得的,是老街上胡同里飘着的羊杂碎香气。瓷碗里的粉条裹着红油,就着刚出炉的黄米馍,听邻桌大爷讲镇北台的烽火,说当年戍边的将士如何在城楼上望家乡——原来这硬朗的城,藏着这么软的烟火气。

还有镇北台山下的红石峡摩崖石刻,字里行间都是历代文人的豪情,可指尖触到石壁时,却能摸到风蚀的温软,像是时光在这儿放慢了脚步,把故事都揉进了石头里。

也忘不了榆林古城的母亲河——榆溪河边的日出日落。河水泛着粼粼的光,把两岸的沙丘染成红色,偶尔有飞鸟掠过,翅膀上都沾着晨露的清凉或者夕阳的碎金。记得春天来时,河岸会开满野花,生态长廊公园里会开满了杏花李花沙果花,风儿吹过,都是生机勃勃的味道。

(二)我早早晚晚经常会去榆溪河生态长廊或者沙河公园走路观景,看云卷云舒,听河水潺潺,经常忘了时间——原来榆林的美,从不是刻意的惊艳,而是像陕北的信天游,一开口,就住进了心里。

行李里装着早熟的翠枣,是在城郊的枣园摘的,像一个个小灯笼,咬一口,甜得能暖到胃里。还有一张张在古城墙下或者榆溪河边拍的照片,背景里有晒太阳的老人,有走路锻炼的成人,有追逐打闹的孩子,城墙的影子长长,公园里绿意深深,把所有的热闹都裹在了里面。

随着汽笛声声,车缓缓驶离。透过车窗,榆林的轮廓渐渐模糊,可那些画面却愈发清晰:古城墙的砖石、榆溪河的芦苇与波浪、沙滩上玩耍的野鸳鸯、山坡上松树林下的蘑菇、沙丘旁的风、栈道外水塘里的莲花与游鱼、河畔亭台楼阙与湖里游船、公园里的花花草草和游人、老街上的烟火……它们都成了我心里的念想,轻轻说着"再见"。

别了,大美榆林。不是告别,是把这里的日月星辰、烟火人情,都装进行囊,装进心里;等着下次再来,故地重游而来,再听一次信天游,再尝一口羊杂碎,再看一眼这让人心安的边塞古城。

(本文9月12日抖音首发,近日修改后拟发于本人公众号和同名简书账号《远飞遇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来榆林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原计划上午去毛乌素沙漠看看,下午去古街转转,用百度地图一搜,最近的沙漠也要几十公里,...
    王树民阅读 3,365评论 0 0
  • 很多年以前,我曾经坐着绿皮火车去榆林,整个晚上都在半梦半醒中,听着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或轻或重或急或缓,伴着窗边呼...
    海滨公园阅读 1,352评论 3 5
  • 文、图/海煦 榆林,明代九边重镇之一。 《延绥镇志》载:榆林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初名榆林寨,为绥德卫...
    海煦阅读 7,678评论 32 68
  • 这是一本描写赫连勃勃和鸠摩罗什的小说。因为要去靖边县参观统万城遗址,特意找来了此书观看。 大夏国赫连勃勃所建的都城...
    简书早日倒闭阅读 5,307评论 1 1
  • 21号:昨晚睡得早,休息得很好,早上六点醒来感觉格外清爽。查了查高德地图,附近有个沙河公园,遂决定去看一看。在高德...
    雪堂垂柳阅读 3,92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