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昨天匆促的建模尝试后,今天从容了许多。建模时,我首先要明确建模的目的,我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文图转换,将文字意思提炼转换成另一种有共性的数学模型。
在描述一条食物链的各个生物关系时,多数学生一下子就能回答出越低级的数量越多,提问了原因,小部分学生能答得出来,于是我小结地解释了原因。然后,让学生用图表表示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他们一脸蒙,多数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表示。慢慢地,有几个学生明白了意思,开始画了起来。有用圆表示的,有用金字塔式表示的,居然还有用柱状图表示,对比昨天,今天的几个班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有画出来的学生,让他们上台画出自己的作品,其他没有画出来的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接着对比了哪一种更简洁明了,算是对模型的修正。
一条食物链中,某种动物数量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种生物数量产生怎样的变化呢?先用谈话式让学生明白:狼数量的增多会使兔的数量减少,而兔数量的减少又使狼的数量也减少,···。然后指导他们在数轴图上表示出这两种动物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他们也想了好一会儿,然后,有个女生画了折线图,于是,我也让她上台画了出来,由于快下课了,只进行了简单的点评,然后我画了曲线图,说明曲线图更接近真实的情况。但现在回想起来,我并没有引导他们说出为什么是曲线图更接近真实的情况,仅是我自己告诉他们而已。在另一个班,因为快下课了,心急,于是我先画一条曲线,让他们画另一条曲线,这会简单许多,但懒惰了他们的大脑,这不是我的本意。我的本意是想通过这样的学习,提高他们的高阶能力。
最后用《课课练》里的有关题目来检测,大部分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哪个图是正确的。看来通过这样的建模方式学习,对理解图文转换这样的题目是有大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