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某音上看到一个视频,说的是一个快两岁的母亲,在哭诉自己的孩子马上两岁了,至今只会叫妈妈和奶奶,或者发“嗯嗯”“啊啊”的声音,焦虑孩子比同龄小朋友说话迟。
某音上每个视频底下的评论,总不会令你失望,都特别的“精彩”,有说赶紧去给孩子看下医生,害怕孩子是不是发育迟缓;有说男孩子本来就比女孩子在语言说话方面迟也无需担心;也有说孩子的语言干预方面过于迟缓了,要赶紧纠正...评论五花八门,好多我都没仔细看。
对此我先保留下言论,说说我女儿的情况:
我女儿现在两岁两个月了,早在闺女出生45天的时候,我还在她外婆家坐月子,偶尔有听到闺女第一次喊了声“妈妈”,当时是不经意间,也没来得及录音,所以拍了照留念。
第一次翻身是三个月时,第一次长牙是快5个月,第一次坐是7个月时,第一次爬是8个月时,第一次站是快10个月时,第一次叫爸爸是10个月时,第一次满地爬是快一岁时,第一次学会走路是一岁两个月时...
对比宝宝一岁前的正常发育,好像女儿每一步似乎都能早一点,就是学会走路是过完年才会,因为女儿的生日大,是过年那几天,所以快到学会走路时已经是冬天了,一整个冬季天冷都没出过房子,成天都是在床上地上爬着,没有学过走。
刚过完年也过满周岁了,年后的天气渐渐变暖,才开始学着走路,不过老人们都说:“走路迟的孩子走的稳”,但我并不认为女儿走路的晚。
目前女儿是能和大人正常交流沟通,能看懂大人的眉高眼低,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能知道饥饱渴以及排便尿,甚至有时说出的话,能把大人问住,所以想糊弄她都糊弄不过去。
这个机灵聪明劲,我和老公远不及女儿,正所谓长江后浪拍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对此,列举几个事例更能说明女儿的语言天赋。
事例1:五一前的一周下班,晚上吃完饭,总会带女儿去楼底下看人家跳广场舞,我抱着她,当她看到有小朋友,滑着滑板车从我们身旁经过时,她就对我说:“不能要别人的,家里有呢,买下了”。她知道五一回家,爸爸就给她买到了滑板车,所以回家果真也收到了妈妈喜欢的粉色滑板车。
小孩子说话是捡重点词说,但你也能听懂她的意思:“不能要别人的玩具,我也有这个玩具呢,已经买到了在家里放着呢”。当时我很惊讶于女儿的想法和语言。
事例2:五一带女儿住外婆家,外婆给女儿买了棒棒糖,我也吃了,吃的时候被呛的一下,咳嗽了一声,女儿当时挖沙土呢,听到我咳嗽呢,担心的小手伸过来说:“妈妈慢点吃,说着跑过来跑到我身后给我捶背,可小小的她站着都没我蹲着高,硬是给我锤腰呢”,作为老母亲的我,当时还感动了一把,没想到女儿这么小就这么会关心人,真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
事例3:婆婆带女儿去上逛街,女儿想拉臭臭,一直喊她奶奶,可能街上人声吵杂,婆婆并不懂孙女再说什么,于是拉到裤子上了,回家婆婆赶忙帮闺女换洗...她问女儿怎么拉臭臭不给奶奶说?女儿对婆婆说:“我给你说了你没听见”这是晚上视频时,婆婆给我说的女儿的原话。
事例4:和女儿在外婆家后院挖沙土,我无聊的看手机,闺女让我不要看手机了,想让我和她一块挖,奈何只有一个铲子,我就看着她挖,没事就喊着女儿的乳名,亲昵的叫着,好不惬意,可闺女听烦了说:“一直挖土呢你一直叫呢?”意思嫌弃老母亲的我太烦人,人家再专心的挖土呢,我一直喊她名字叫她,好吧,老母亲表示闭嘴...
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仅仅和女儿待那么短暂时刻,也能感受到来自小小的她,带给我们太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动。
所以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是花期不同,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静待花开”,让小种子慢慢生长,绽放出美好的未来。
每个孩子成长的轨迹也都是相同的,或早或晚都没关系,时间线拉长,总会走到自己该走的那一步。
孩子成长的路上,作为父母的我们千万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只看到别人家孩子的成长,完全忽略自家孩子的进步。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总会适得其反,失望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