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电视剧红楼梦,在雕梁画栋、气派非凡的大观园中,一群衣着绫罗绸缎、斯文优雅的姑娘太太中,有那么一个又丑又老,未见过世面的刘姥姥,只会对人傻笑,曲意逢迎,一点也不喜欢,心里也跟着剧中的小姐丫鬟们嘲笑起这土的掉渣的刘姥姥。
如今看来,当时的看法真是不谙世事、荒唐可笑。究竟没尝过半点人生滋味,对生活的认知也是肤浅的。
再读红楼梦,会发现,我一次次较之以往,更加热爱刘姥姥,她在她丑陋粗燥的外表下藏着令人折服的智慧和让人钦佩的胆识,当然还有她可贵的善良。
刘姥姥在红楼梦小说中有三次出场作者笔墨浓重,也让我记忆深刻。
第一次是刘姥姥带板儿前往荣国府认亲戚,讨生活。逢人就下跪磕头,见着王熙凤,奶奶长奶奶短的唤着,毕恭毕敬、赔尽笑脸。王熙凤斜眼看着姥姥,一副虚伪、狡诈、看不起的神情…姥姥只当没看见,毕竟,20两白花花的银子就这样拿到了手,今年冬天能活过去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次是刘姥姥开了春送点农副产品给王熙凤,恰巧贾母在大观园中设宴,也邀了刘姥姥参加。刘姥姥在大观园中,信口开河、丑态百出,举止滑稽可笑,当刘姥姥在宴席桌上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把整个园子的太太姑娘丫鬟们逗乐了。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可见当时令人捧腹的场面。
这一段写的相当精彩,刘姥姥的形象也跃然纸上,看起来与大观园格格不入的刘姥姥,在这一段文学呈现中毫无违和感,把大观园这登峰造极的繁华富贵给衬托的淋漓尽致。
刘姥姥的第三次出场小说已经接近尾声,荣国府早已无往昔繁华,众人流落,王熙凤宝玉等人关押至牢狱中,蓬头垢面、落魄潦倒…刘姥姥花了不少银两打点才见上王熙凤,却听说巧姐儿被舅舅给卖了,王熙凤拉着刘姥姥祈求姥姥救下巧姐儿,姥姥泪眼婆娑,定定地点头打听到巧姐被拐卖的地方便离去。千辛万苦寻到巧姐被卖到的青楼,老鸨开出天价赎金,姥姥咬着牙,颤颠颠地说道:便是回家卖地卖房也要将巧哥儿赎出来。
就在那一刻,刘姥姥整个人物性格得到了升华,得到了最终有深度地解释。
刘姥姥并非不知下贱、不要自尊的农村老妪。她看着女儿女婿外孙子日子艰难到无法过冬,大家很无奈很消极的时候,刘姥姥却能从逆境中想到积极的应对之法。尽管要拉下老脸、受人白眼,也总是比活不下去要好得多。在困难面前,姥姥不仅积极方法,也有独自担当的魄力和勇气。这一点,放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仍然适用,但试问又能有几个能够做得到。
其二,刘姥姥虽然是农村老妪没见过世面,但她机智、圆滑,智慧并不比大观园的姑娘丫头们少。在酒桌上击鼓传花行酒令,原本想看姥姥的笑话,在那些刁钻古怪的姑娘们难死人的酒令规则面前,就是才华横溢的黛玉宝钗湘云也是要琢磨一番,也没见难住刘姥姥,她仅仅只是听前面人的大概,她就能摸着这酒令的谱儿,虽然用词造句比不得姑娘们高雅,用的都是农人日常生活素材,却是完全按着规则行令,这等机智,又几人能比?
再说,刘姥姥的存在,是大观园中众人皆得以开怀的源泉。姥姥其实谙熟此道,所以,她不惜扮丑,成功取悦老太君贾母,让贾母感到无比尊荣,也成功地让姑娘丫鬟们有机会放肆地嘲笑一番。想想在荣府大院,个个都精明聪慧,自诩清高,谁比谁都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就像黛玉初入贾府,不肯多说一句,多张扬一个行为,就怕被别人嘲笑了去。来了个刘姥姥,大伙儿就肆意地毫无保留地任意顽笑。
刘姥姥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角色,也并非看不懂别人的嘲笑,她只是都看明白了,她了解她们的心理需求,也明白,终归一场玩闹,大家开心了,众人皆好,何不乐意成全。
这难道不是大智慧吗?因为此举,刘姥姥出乎意料之外地收获颇丰,贾母、王夫人、王熙凤、宝玉…为了感谢刘姥姥,均赠予不少财物,这不是姥姥求得的,这一趟,她原本只是为了报答初次贾府给的20两银子之恩送来农村的农副产品,却没曾料到无心插柳柳成荫。
再说到最后刘姥姥倾尽家产赎出巧姐儿,你会看到这个农村老妪心中并非只看重财物,她念的是旧情,念的是昔日恩惠。她朴素地倾尽所有去报答,就如同她对王熙凤说的话:“若不是奶奶当年恩情,也没有我们如今好光景。”给出去的本是当年别人施舍的,如今都没了,也不过是跟原先一样而已。
试问,又有几人能做到姥姥般的豁达与通透?
这样的刘姥姥,我是很尊敬很喜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