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有位妈妈来问我:“莎莎老师,我讲什么孩子都不听,自己也什么都不说,真是气死我了!这个脾气太倔了,随他爸!”
我们身边的父母大多数的育儿观念都受到传统思想禁锢,那就是孩子要听话,要认真学习。
而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这件事孩子是积极的还是被动的,原因是什么呢?却很少有父母能关注到。
都说“教育要抓住时机”,我们抓住了吗?我们抓住的是“说教的时机”,稍有“孩子不听话”的表现,马上就进行一番大道理,美名其曰,“你以后就懂了!”
以后懂那是以后的是,现在不懂你还说这么多?下次孩子还是这么做,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添堵,给孩子增加烦恼吗?
所以,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看待孩子吧!听听孩子的想法,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回应对待。
家长如何关注孩子的心声呢?我总结了“四来”。
跳起来
和孩子一样“蹦蹦跳跳,做“长不大”的孩子。
孩子喜欢活泼幽默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我们做父母的,如果像他们一样爱玩爱闹,孩子就把我们当成无话不说的朋友了。
现实中,很多父母给孩子报早教班,特色班,能看到孩子们都喜欢有外教的活动。
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他们从里到外都像“孩子”,孩子能不喜欢“孩子”吗?特别是充满幽默感的“大孩子”
玩起来
这样的父母懂得情趣,懂得换花样跟孩子沟通,在玩中理解倾听孩子。
正面的谈话方式是可以的,但这样的沟通往往被家长演化为“说教”,结果只会让孩子觉得你哆峻,觉得你烦。
所以,多给他讲故事,加入他的游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这很重要。
沟通,还有另外几种方法,跟孩子共同读一本书,共画一幅画。让孩子真切的感受他你对他的关注,而不只是在他旁边玩手机。
蹲下来
蹲下来代表着尊重孩子。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
一个孩子因为某件事对母亲对谈着自己的看法,孩子仰视着母亲,一脸的严肃和专注,而母亲却在忙着手里的活计,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
孩子正讲到激动处,母亲却一声喝斥:“你懂什么,小孩子家!自己玩去”孩子立即低下了头,眼里闪着泪花。
这样的画面太多太多了,或许我们就时常扮演着那位母亲的角色。
这种时候,孩子的内心在想些什么呢?
我们成年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那么作为独立个体的孩子是不是也需要尊重呢?
坐下来
坐下来,和孩子平起平坐,做孩子最好的朋友。
一位母亲经常对孩子说:“你和妈妈是好朋友,你的喜怒哀乐牵动着妈妈的心:你高兴,妈妈就快乐;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妈妈会比你更难过的。无论你遇到什么事情,妈妈都会给你出主意,一同和你商量解决的办法,绝不会因为你的所作所为而痛骂你的。”
因此,她的孩子对她很信任,也就很愿意和她讲真话。
写在后面:
教育,不能忽视心理的、思想的教育。
如果孩子的情绪,情感发展不正常,而父母只会一味的做出“指令”,那么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呢?
记住,与孩子沟通,有效比有道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