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进入现代化前夕最苦、最难熬的年代,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国企大量工人下岗失业。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那时候父母的压力特别大,几乎每天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
王阿姨是我爸爸的同事,很不幸,她成了单位第一批被买断工龄icon下岗的职工。她家老公去的早,还有个小孩正在读高中,于是,养家糊口成为了她生活中的唯一大事。
身无长技,又无文凭,加上年龄偏大,一时之间她找不到任何出路,唯有每天在外面奔波,干一点杂活谋生,但也不是每天都能找到事情做,所以主要还是靠捡破烂换点钱。
偏偏天有不测风云,因为过于劳累,心理压力大,她生病了。在医院一躺就是个把月,把家中的积蓄消耗了七七八八。而我家当时情况也不好,爸爸也下岗了,就剩妈妈当医生勉强支撑着,所以真是爱莫能助。
王阿姨一时之间心灰意冷,甚至动过轻生的念头。好在居委会及时了解到她家的特殊情况,把她当做重点对象进行帮助。
居委会把街道上的一个公共厕所承包给了王阿姨。那年代没有肯德基、麦当劳icon,更没有什么大商场。收费厕所是人们逛街时的唯一选择。
我隐约记得当时的价格是:小解2毛,大解5毛加送一张厕纸。
王阿姨是跟另外一个人合作承包的,一人看一天,轮着来。不说赚钱吧,但至少能吃饱饭了。
不过这不够,王阿姨儿子就要高考了,而且平时成绩还很不错,一直是重点班的中坚分子。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累也得供孩子上完大学,这就是王阿姨当时的决心。
王阿姨是个心思活络的人。公厕门口人流量很大,是不是还能做点什么?于是,王阿姨在厕所门口开始卖凉面了。
一边看公厕,一边在公厕前卖吃的。除了王阿姨,谁都不敢这么想,不少人都嘲笑她,头脑是不是太简单了,这么有味道的凉面,谁敢吃啊?
但事实却相反,凉面生意好得不得了,不到一年,王阿姨就单凭卖面的钱,在公厕旁边租了个很小的门面,真正地开始做起了饮食生意。
就这样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后来小店铺生意越来越好,儿子也进了大学校门,没有了后顾之忧。王阿姨把心一横,离开了公厕,换了个更大的门面,请了个厨师,做起了饭馆。
看到这,也许有人就以为王阿姨开始发达了。但我说,那是小说,现实总是会在你想不到的地方给你挖坑。
十年间,饭馆起起落落,厨师换过几次,好几次濒临关门。最危险的时候,还有债主带着打手上门闹事的,还是我爸这些老国企同事出面才摆平这些事情。但最后,王阿姨还是不得不卖掉了饭馆,又回到老街道做起了凉面早点。
不过此时的王阿姨已经不是为了生存才做小生意了。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在一家公司当小领导,收入颇丰。
王阿姨说,累了一辈子,闲不住了,总得找点事情做,心里才踏实。说这话时,一脸的幸福。
王阿姨只是个普通人,是那个年代成千上万普通下岗工人中的一员。但正因为他们的坚持,他们的牺牲与奋斗,才换来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难道不应该为他们点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