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Mike小朋友,我害怕看各种抢孩子的视频,看到孩子因为善良被那些反社会人格的人残害时更觉得心疼,比如江歌。
江歌因为为了帮助闺蜜刘鑫和刘鑫男朋友争论,却被刘鑫男朋友连捅了十几刀当场死亡,而她的闺蜜刘鑫在争吵现场的门后锁上门,任凭门外江歌呼喊死活不开门。江歌的伤害是让我们痛心,但更让我们气愤和深思的是案发后刘鑫极度自私的表现,一直回避与江歌妈妈见面,不参加江歌的葬礼,甚至威胁江歌妈妈说如果她再扩大事件,就不配合调查。
这种极度自私和不负责任的人不配被善良对待。
江歌的善良,成为她被杀的直接原因。难道我们要教育孩子不要善良了吗?当然不是,这世界的确有很多黑暗角落,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光明。有光明就有黑暗,这两者辩证的永恒的存在着。
只是,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对待极度自私的人,不必善良。对待没有责任感的人,不必善良。什么时候该善良?有能力去辨别恶人时,远离他们,对真正有需求的人、值得帮助的人才能够对善良,没有辨别能力时只能自保。
国家安全部门的毛斌说过:“作为女性,请永远记住,你们在暴力犯罪中是弱势群体,这不是性别歧视,而是性别平等,所以女性应该要把自我保护放在人生的第一位,而不是保护他人。”
孩子也同样是弱势群体,孩子善良的底线究竟是什么?就像两位教育学博士赛西•高夫和梅丽莎•切瓦特桑在《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里说的“底线是我们的教会他们思考”。我们不仅要让孩子通过观察去辨别危机时刻,而且能思考在危机时刻学会辨别,学会自我保护,而不是逞强去保护别人。
孩子拥有善良底线的能力,从小就得培养。
2、
豆瓣高分电影《素媛》,讲的是甜美小女孩素媛,在一个暴雨天的上学路上,遇到猥琐醉汉向她求助,希望打伞送他,善良的她答应了, 结果,在一处废墟,醉汉残暴地性侵了她,导致她下体流血不止,直肠到大肠的最顶端,多发性创伤与撕裂,大肠与小肠部分坏死,从此她就和人工肛门、腰间放的大便袋子过一辈子。
我看的心里堵的慌,为小素媛惋惜,但相信这样的事例不只是少数,太多的素媛们因为善良心软可怜对方,却被骗、被拐、被奸,身心都受到极大的创伤,成为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有的甚至抑郁。比如台湾女作家林奕含青少年时期被补习班老师诱奸,二十多岁时写了一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以自己的原型来写女主角房思琪的经历,写完后不久,因为逃脱不了心里的阴影,也无法自拔,最终还是抑郁自杀。
所以,孩子越小,我们越要让他意识到不是什么人都需要去帮忙,也不是什么人都要相信,哪怕是身边最熟悉的人。要警惕,要学会自我保护。因为对于弱势群体的孩子来说,自我保护永远是第一位。
孩子从小被灌输“助人为乐”的道理,反而容易被坏人利用,我们要告诉孩子,是要乐于助人,但是大人的求助不要答应,因为他们如有需要,会找比他们更有力量的大人来帮助,而不是找孩子。
3、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说道"我们要正向的引导孩子,而不是教孩子惧怕陌生人,孩子需要学习技巧和自信心,而不是恐惧和回避”。要培养孩子有能力去规避危险,可大部分孩子做到这一点,很难,很难。
国外一位叫Joey Salads的网友做了一个实验,如何用一只可爱的狗拐骗孩子,并将搭讪过程制作成视频。在3分多钟的视频中,Joey抱着狗在大街上搭讪了三个小孩,并且以“我家里还有很多同样可爱的狗,你要跟我去看看吗”的借口成功骗得三个小孩跟他走。
试验之前,每个妈妈都说“我确定她不会理你的”,结果呢,Joey抱着狗就去跟小女孩说话后,小女孩非常顺从地牵着Joey的手就走了!
换了其他小朋友,一样,都被骗走了。
这几位妈妈说,“几乎每天都在教育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然而,最后的结果却让人失望。要知道,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孩子的心智不成熟,不太能抵制诱惑,更不容易抵制求助。你跟孩子说一万个不可以,坏人只需要一次可以就轻而易举的把孩子从你身边带走。
所以,做再多的告诫,也不如不要让孩子脱离你的视线。全面监护,这才是我们作为家长应尽的责任。
4、
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放弃培养孩子应对危机的能力,同时信任孩子,恐惧的反面不是减少恐惧,而是信任。我们都知道,如果一直焦虑和恐惧的来教育孩子,孩子也会被你感染,所以你应该关注能力的培养上。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提到几种方式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的能力,我们可以借鉴:
教孩子记住姓名、地址和电话号码;
告诉孩子没有你的允许,不可以和任何一个人走;
告诉孩子,不管去哪,都要告诉家人;
永远提醒孩子要多多思考,并知道如何获得帮助;
用陌生人和熟人扮演场景,让孩子知道规则,也听听孩子的想法。
不是让孩子不相信善良,而是要有能力去辨别恶人,让他们能够去面对社会中的丑陋去远离,也能感受人性中善良的美好。
更希望我们做父母的,时刻关注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也时刻警惕孩子的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