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于我而言就是一场明知道该放下了却始终醒不了的梦。
前段时间看过一篇文章,北京,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我承认事实确实如此,却始终说服不了自己。至少每天还有那么多人在我梦寐以求的城市奢谈生活,我却连奢谈的资格都没有,因为,我从未在北京生活过,北京也没有给我假装的机会。
全国的人在提起北京时都会想到,它是首都是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它是最繁华的灯红酒绿,它是热血青年逐梦的地方,是绽放青春的地方,纵然只是昙花一现,终究还是要在青春不在时离开北京,回到小镇度过余生,却还是令人不悔这些年。
或许这就是北京,但绝不是我的北京。我没有在北京学习生活过,我没有资格谈论北京的一切,我没有选择北京,北京也放弃了我。北京于我而言就是一场靠近不了的绮梦。但我却切身感受过北京,在报考大学和找工作选择城市时的渴望里,在那些年一张张从天津到北京的城际票里,在那张还是崭新的地铁卡上,在那些陪我去过北京的人陆续离开我时。
我想北京就在我心里,不仅仅是庄严逶迤的明清皇宫和王府,不仅仅是富丽堂皇的天坛和天安门广场,不仅仅是大气的颐和园和北大清华,甚至不仅仅是苟延残喘的圆明园,热闹的三里屯和王府井大街。那些是别人的北京,不是我的北京。
我心中的北京始于2001年的那个夏天。初识北京,是在老爸借调到财政部的那个夏天。当时还没有城际,每一次送走老爸都是在宝坻的一条老街上,看着他登上去北京的大巴,又要至少一周后才能见他回来。那时的我,还在课本里学着北京天安门的升旗,在心里憧憬着有朝一日可以有机会去那里生活。
老爸在北京的那段日子,是我第一次来北京,也是我在北京呆的时间最长的日子。来自小城镇的我第一次走下绿皮车,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留下拿着国旗和申奥标志的照片,那一年北京刚刚申奥成功,到处都是奥运的气息。第一次吃到麦当劳和两块钱的雪糕还觉得太过于奢侈。第一次乘坐地铁,那时的北京地铁只有几条线路,站台还没有被门隔离开,离站台过近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掉下去。第一次去游乐园玩,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买了门票进去坐了一会就热到呆不下去了。第一次自由的来北京不用考虑住处和成本,整整两年。那两年是年幼的我最美好的回忆,好像是我从别人的生命里偷来的时光,也让我对北京多了几分亲近和憧憬。我记得那时候站在地铁门前,我告诉自己,等我长大后,也一定要来这里生活。
等到十几年后,我真的长大了,却反而不敢去践行我的梦想了。心里对北京的憧憬还在,只是多了几分现实的考虑。高房价,高成本,远离家人,难以在北京实现我的职业梦想。重重现实的禁锢,把我和北京越推越远,北京,或许终究不是我这样平凡的人所能靠近的。不过这样也好,距离的存在让北京在我心里还保持着十几年前的印象。就如那年盛夏,我第一次呼吸北京的空气时那种小心翼翼又欣喜的感觉。
再去走走有老北平故事的胡同,再去感受一下富有年代感也承载着梦想的地铁,再去看看因为喜欢纳兰容若而反复去过的恭亲王府,尽管现在那里已经没有了容若的痕迹。在北大未名湖畔吹过晨风,徜徉在清华园内,去颐和园感受完皇家的辉煌再去圆明园感受历史的衰败和无奈的叹息。再去南锣鼓巷吃完小吃后去后海走一走,感受周末午后阳光、倾洒惬意的微风、波光粼粼的湖面、灯红酒绿的酒吧一条街。再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路上泛舟,看繁华落尽,临风潇洒,对月温柔。这些就是现在北京所能给我的一切,尽管我只是匆匆过客,心里却也满是欢喜。
或许我终其一生也无法再靠近北京,但北京从未离我而去。喜欢北京,不是因为它有首都的名号,而是因为它真正尊重青春、尊重奋斗、尊重轰轰烈烈的壮美,也接受平淡如水的安然。如果在刚毕业时,仗着年少轻狂,还可以去北京煮酒论英雄。如果结局注定是平淡落幕,何不拼个壮烈无悔的过去,多经历一些事,多认识一些人。而现在,我已没有了当初的心绪,或许在北京周边的小城安然一生,然后在想体验别样的生活时慢慢感受这里的阴晴圆缺,也不失为一件乐事。
喜欢,未必就要拥有。有些事,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