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冯杰的《唐轮台》
昌吉是一座小城,名字好听,是新旧丝路上不能不说的一个地方。很多人并不了解它。
中原作家冯杰来过昌吉,而且写了一本叫做《唐轮台》的散文集。乍一看书名,感觉这个千年轮台怎么会和昌吉扯上了关系。孤陋寡闻的我一直认为轮台就是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笔下那个北风卷地、八月飞雪的地方,却不知道近处还有一个轮台,轮台竟然还有汉轮台和唐轮台之别。汉轮台就在今轮台县境内,史学界多年来众说不一的唐轮台究竟今在何处?
一路风尘仆仆,在春寒料峭中,作家寻访昌吉的宁边古城,清代粮仓,在残破的古城墙下思考,也许这就是曾经的唐轮台?他描述了历代大漠孤烟里,昌吉这座城的今生往事。搜寻和昌吉有关联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有正史有野史,有遗说有轶闻,生动有趣又不失为一本史料小辑。作品在历史风雨变幻中,融合许多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作家走过昌吉的大街小巷,介绍了新疆和昌吉的历史、文化、风土风俗,饶有趣味地表达了昌吉的世俗景象。那些在我们眼里司空见惯的风景、美食、乐舞被他融入了诗情和画意。这种来自生活,来自现实,充实而厚重的昌吉文化风情,作家用简洁的笔墨记录并加以理解。我相信,看完此书,昌吉就成了许多人眼里的诗和远方。
为了追寻历史的记忆,作家研读了大量的新疆史料,探访过许多新疆古迹,尤其是认真查找了关于唐轮台的资料,大胆提出了唐轮台就在如今的昌吉,只是有待考古发掘工作进一步证实。综观全书,其实作家最终要表达的并不是单纯地理意义上的唐轮台,而是诉说一种人文情怀。“在西域这片辽阔大地,因为轮台,才吸引来不少向西而行舍身报国的求索者。从这里走过张骞、苏武、霍去病、班超、玄奘、岑参、丘处机、洪亮吉、林则徐、纪晓岚......纵观他们的足迹,一如西域之路上,点点星座在发光。这些人一腔热血,前仆后继。这些人,更多是用执着的家国情怀丈量这块大地。在无形或有形中,‘轮台情结’正是支撑他们的力量之一。轮台不仅仅是地理的、地域的,它还是一个上升到文化的、心灵的,它更是一个上升到思想的、国家层面的符号。现在,对于新疆大地,‘轮台情结’更是一种责任,一个意志,一份担当,包含一份敬仰。”
现在有许多作家诗人写别人的城市, 把从未到过的地方,甚至可以写得如身临其境一般。我不明白从网络中了解到的城市,你如何感知它的温度,又如何恰如其分地表达情感。一部作品不仅仅是文字表达和词汇组合,不是附庸风雅,而是通过文字找到文字以外的东西。《唐轮台》成书之前,作家几次往返昌吉采风采访,实地勘察,探究这座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个异乡人以独特的审美诠释了我们自己的家乡,给予我们感动。
身边书写昌吉的人不少,近年来成长起来的本土作家给我们描绘的昌吉世相百态和人间冷暖,牵动了我们的情绪,也吸引了外地人纷至沓来,或学或商或游或娱。还有人迁居昌吉过起了日子。当然,这并不是文学一家之力。而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更加开放,没有人能阻挡它前进的步伐,脚下这片热土在发展的路上更具魅力。昌吉,这片宜居绿洲已显迅速崛起的态势。
本土作家对新疆的历史、各民族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诸多方面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体验和理解,在多元文化浸润下,有更加得天独厚的表达空间,可以把我们优秀灿烂的历史文化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还应该用更多笔墨触及新疆人的当代生活,展现多层面、多维度的新疆人文,用文学艺术的深刻感染力滋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文化润疆”的航程上,讲好新疆故事,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疆故事的意象塑造、题材选择上,我们还有待更多的发掘,要提高文学的自觉意识,汲取新思想、新文化,刻画新人物形象,深入思考生活、发现生活,创作出立意深远、深入人心的作品,留给人们更多珍贵的精神记忆。让文学艺术在传播新疆之美、新疆之盛的路上开放异彩,新丝路上的每一座城、每一个饱含深情的人都是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瑰宝,生生不息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