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行走中的脑子——一张通票游北欧》游记的一篇,欢迎阅读本文集下的其他文章)
在这十一天里,我的行李就是全部家当,该带的一点都不能少。但是同时,每一分重量都是一份累赘,需我肩负着东奔西走。所以在整理行李的过程中,我始终带着“只送大脑”的决绝和精确。
所有清洁用品化简成洗发水香皂和牙膏牙刷,牙杯和水杯合并。基础护理和防晒不能少,粉底唇膏也带着,多少注意点形象。收集旧袜子和内裤,随时换随时扔掉。衣物挑最轻薄的衬衫和羊毛衫,还有条秋裤算是最后的底线。
纠结了几天,最后还是决定带上电脑,狠狠地给行李加了一倍的重量。一是担心旅途太无聊,书和笔记本不如电脑,读书写字看剧都方便;二是担心肩负地图和拍照功能的手机电量不够用,找不到电源插口的时候电脑可以当个移动电源使。
特地去买的东西,除了香皂,还有瓶头发干洗剂。涉及到洗头的问题,我一度希望自己是个男生,甚至在出发的前一天,差点冲动去剪个短发。Klorane的shampooing sec在药房可以很容易找到,也不贵,一小瓶也就三四欧。出发前我试验了一次,视觉效果还可以,但是头皮始终痒痒的不舒服,只能当应急物资了。
好在发达的现代社会省去了我很多忧虑,觉得即使缺了什么东西,也大概在当地能买到。有人活着的地方,就一定有能供这些人活着的物质基础。当初刚要出来留学的时候整理行李,也总是觉得有什么东西没带。但我相信,没带的东西一定不是什么基础物资,一定不在贝爷的物品清单里。于是我刚到法国的时候,盖的是法航飞机上偷下来的枕头和毯子,用小锅架在电炉上煮米饭,还用一枚意标的转换插头给手机充过电。还记得大学某个老师说过,大城市早就不存在物质匮乏了,一个拾荒者几乎一天就能捡一副家当。
那么放心地走吧,况且带了银行卡,爹妈是最坚实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