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放学回家跟你讲“妈妈,今天公开课我忘记带语文书了,下课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我批评了一顿,我觉得没面子及了……”,你会怎么回答,下面有没有你曾经给出过的回应:
1、哎呀,这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啦……
2、这件事,应该……怎么办,听懂了没有?
3、看吧,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早听我的方法,还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吗?
然后呢?你会不会疑惑,为什么我说什么,孩子也没反应啊!或者她怎么会是这个反应啊,她怎么就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作者杨杰在《精准回应》中给出了答案。
我们是看见了感觉,还是仅仅看见了行为?回应的落点不同,结果自然大相径庭。
其实,作者的成长经历很有意思,因从小一直从爷爷那里得到过可以被称之为“顶级”和“奢侈”的回应,所以她似乎在无形中天然知道该如何回应他人。
而这个特质,推动她,让她从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醉心于回应练习,不断寻找更精准的回应模式。
每一件和孩子打交道的小事,她都会复盘,都会去追溯表象下的根本,去想想当时的解决办法是不是妥当,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如果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来衡量作者在这方面的实践,那是远远不止的。
那同样是育儿学习、亲子沟通,为什么我们看了那么多育儿方法的书,依然解决不了你的问题,而作者却能“天然”与孩子相通?
那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学习“术”,而忽略了“道”的逻辑。
精准回应就是底层的“道”。
为什么精准回应很重要
只有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才会时刻将意识装在脑海中。
作者举了一个自己的亲身例子,有次她看到三岁的侄女因为打不开门而嚎啕大哭。
她的嫂子也没有因家里来人了就斥责孩子,相反,还很耐心地进行安抚,对她说“不哭啦,哭就不漂亮了,要好好说话。”
可是无论怎么哄,孩子依旧哭闹不止。
后来,作者过来帮忙,对孩子说“你需要帮忙吗?”孩子立马不哭了,点点头。“那我来教你一个好办法吧。”
孩子瞬间平静下来,盯着作者演示如何操作门把手。
所以,你明白了,这是我们的回应不恰当,错误地理解了孩子的信号。那自然而然,也得不到我们想要的沟通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精准回应,准确抓住孩子的诉求呢?
01、父母良好的情绪是精准回应的基础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外面和别人闲聊的时候,听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优秀,回到家看着自己孩子慢吞拖拉的样子,心里的气真是不打一处来,本来只是想督促他快点写作业,结果却发了一场“没经大脑”的火。
所以在不平静的情绪下,你有可能去体会孩子为什么拖拉吗?
连觉察都觉察不到,谈何解决问题呢?
要给孩子一滴水,父母要有一桶水。
父母良好的情绪是谈话、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
但是很多父母会说,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绪太难了。虽然有时候事后也会后悔,但在当下那一刻就是控制不住,怎么办?
试试作者给出的办法:
1、主动与孩子隔离几分钟,理清自己的思路,必要时候可以用书写的方式来记录思考的过程。
在情绪爆发的危险期,如果选择让自己安静地待一会儿,就会发现有时候是我们的负面情绪让孩子成了替罪羊。
2、如果发脾气在所难免,把发脾气变成一种沟通。
不要“即兴”地发脾气,就事论事,不要攻击孩子。
可以用三个清晰的表达方式“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避免用“你”字开头,以免变成指责孩子。
02、观察是精准回应的突破口
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做事周到或经常能提出好建议的人,往往是那些善于观察的人,因为他能捕捉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也就自然而然的能得到更多精准的信息。
如何通过不起眼的细节来判断孩子的感受和意图?
这需要我们持续地观察孩子,这并不需要特别的天赋,而只是一个不断练习、不断印证的过程。
我们观察孩子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在观察的过程中,就会与孩子相通,慢慢融入他的感觉。
同时还要对自己的感觉保持觉察,毕竟我们曾经也是孩子,激活我们的童年经验,对理解孩子非常有帮助。
在观察的过程中,你会变得越来越“敏感”,也会逐渐发现孩子给我们的信号。
只有通过观察,掌握准确的信息,才能保证回应的恰当。
03、良好的沟通技巧是精准回应的工具
在保证了良好的沟通氛围,以及理解到孩子的真实需求之后,我们还需要一些技巧来推动沟通的顺利进行。
1、认真听,认真说。
像对待领导一样,认真地听孩子讲话,认真地对孩子说话。
他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些能与父母愉快互动的孩子,眼神是有光的,并会追随他人的话语,主动思考。
而那些不被认真倾听的孩子,自然也不会认真去听父母的话,从而对话语中传递的信息也不敏感。
2、学会请求,而非命令。
很多时候,大人的说话语气总是带着责备、命令而不自知。有时候孩子不是在抵抗父母,他只是想反抗家长那种居高临下、理所当然的语气。
请求可以答应或者拒绝,而命令则是“必须服从”。
我们应该从内心接受,孩子有自我意识,不是任我们摆布的机器。
因此,在改变语气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好被拒绝的准备。慢慢地,亲子关系就会由“控制-对抗”变成“尊重-理解”。
结束语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教养孩子困难重重,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每一次交锋都像是在两个世界各自做着无用功。
其实,只要准确地理解孩子,挖掘他们的真实意图,给予恰当的回应,我们就会回到同一个频道,产生更多的交集。
如果你还是觉得在实际操作中有点难以把握,可以仔细阅读杨杰的《精准回应》,作者将孩子学习、生活的大部分场景都做了具体阐述,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学习解决方法。
愿我们都能精准回应孩子,让他们用与生俱来的自我完善的力量去推动个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