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 格拉宁 著
主人公:柳比歇夫
首先说一下我读这本书的感受:很棒的书!本书开始之时,作者在描述着著名生物学家柳比歇夫的秘密,也就是时间统计法,看着像是在描述柳比歇夫的日常,不免给人一种枯燥无味的感觉,甚至会让人想到弃读。就像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一样,开始时你会觉得这种方法机械又刻板,毫无意义和价值,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种方法,柳比歇夫坚持了下来,用它来记录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最后,这种方法使柳比歇夫受益无穷。正如看这本书之前看到的一条评论一样,开始读此书时会觉得内容枯燥乏味,但坚持下来之后,就会发现,原来还有这样的人会有这样的坚持,而柳比歇夫就是这样的人。其实,关于作者列举的柳比歇夫的日常,看着这样的日常,也会给人带来震撼的感觉,原来别人的一天是可以这样过的呀,反观自己,难免汗颜。柳比歇夫的日常不仅只有记录,还有对比,时间的横向比较,如:周对比,年对比等,做某件事具体花费的时间等。这或许是一个生物学家的惯性思维所致,但是这种方法的科学性却是不能忽视的。
我浏览了他《论生物学中运用数学的前景》一文的手稿,在最后一页我看到了这篇论文的“成本”:
准备(提纲、翻阅其他手稿和参考文献)
14小时30分
写29小时15分
共费43小时45分
共8天,1921年10月12日至19日。
——摘自《奇特的一生》
书中诸如此类的列举很多,或许是因为作者感慨于柳比歇夫工作和生活中的时间观念,又或许是作者出于写作的要求而不得不列举,无论何种原因,都给读者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会使读者不自觉的联想到自己,正如书中所述“我们真诚地相信我们是在尽力而为,认真地埋头工作,蓦地发现我们真正做工作的时间说不定只有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其余的时间都流走了,消逝了,浪费在无谓的奔忙和聊天上,浪费在等待鸿鹄之将至。我们不是挺珍惜每一分钟的嘛,放弃了休息,摒绝了娱乐……”,我们总是看起来很忙,但结果往往会给我们响亮的耳光。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对他个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好方法,如此好的方法,作者给出了如下的描述:
这样到底好不好?——给自己的生活定了框框,定得那么死。捆住了自己的手脚,戴上了笼头,错过了其他的机会,人变得干巴巴的……
然而事实上(这个事实很值得注意),柳比歇夫的命运并非如此。他的一生是生气勃勃、和谐协调的。他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既定目标,在他的生活中是起了重大作用的。他一生始终忠于他青年时代的选择,忠于自己的爱好和理想。他自己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而且在旁人的眼里,他的生活由于目标明确,也是令人羡慕的。
——摘自《奇特的一生》
书的后几章是关于主人公柳比歇夫的评价,有种让人顿悟的感觉,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可以这样表述出来,这种被揭示出来的道理,犹如一面镜子,照亮了柳比歇夫,也唤醒了被我们伪装的自己。
在我看来,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是好的,但是人们是否愿意采用这种方法?作者也给出了答案?
到底我们怕什么呢?我想,是怕给自己规定纪律。当然喽,没有这个时间统计法生活会更轻松一些,就像一般说来某个阶段不学习会更轻松;不提高自己,不为别人做事也更轻松。
——摘自《奇特的一生》
是的,作者给出了答案。如此犀利的指出人性的弱点。似乎从中看到了自己都不敢正视的那个最最真实的自己,那个被惰性包围着而无法有所突破的自己。
时间统计法不会扼杀灵感,因为人适应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一切可能性。每个人能做的,比他所做的要多得多,我们还没有达到一个人能够达到的限度的一半。人的精神潜力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封未动。
——《奇特的一生》
时间管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我们常常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更是如此!没有时间概念的我有时候会感觉时间过的很快,而有时候又过的很慢,但是无论怎样?时间的利用效率都很低!
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们一种时间管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给我我们一种挖掘自己潜能的力量。
此致
与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