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简书的第100篇文章,恰好看到首页上有新签约作者的热文,就此聊聊签约的话题。
去年7月5日在简书发了第一篇文章,12月底成为签约作者,一次申请通过,5个多月的时间,不算最快,也不算慢,本来倒是可以发文总结自我吹嘘一番。结果却晚了8个月,连吹牛的时效性都过了,才想起要写这文章。看来自己对于“仪式感”所带来的自我激励,并没有太多的需求。
初遇简书,第一感是界面清爽,干净纯朴,首页的文章看着也有些文青的逼格。当时自己已写了半年的公众号,有些存货,便一时兴起,复制粘贴了两篇过来。
第二天一早,突然有几十个点赞和评论的通知跳了出来,这对于公众号阅读量一直惨淡的我来说,就像是常年在家闷头自弹自唱的宅男,突然被推上了大舞台。不得不说,简书的设置,成功地撩拨起我内心看似平淡如水实则蠢蠢欲动的小虚荣。
接下来的事情,和所有简书的写作者没什么区别,写文、投专题、刷新、等上首页的消息……在点赞和评论的小红点里自嗨,在被首页拒的简信里郁闷。幸运的是,承蒙读书专题铁钉女神的错爱,上首页的文章比例一直不低,10篇里大概能上8篇,这也遏制了我时常想停笔的冲动。
在MBTI的性格测试里,我属于“J”型,做事有计划性。但这仅局限于短中期的工作计划。稍远一点的未来,对我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了解自己的矛盾,一方面需要以短期的计划来应对不安全感,一方面又不愿让中长期的功利计划束缚自由的心性。因此,我始终不想计划在何时成为签约作者,也没有计划研究自己应该如何定位以便于更快地签约。
我唯一的计划,是“以笔写我心”,并努力写得让自己满意。
“让自己满意。”——这是个对于自媒体写作者来说不入流的态度。各路大神的写作培训班或是分享文,几乎百分之百会告诉你:写作,一定要考虑你的受众是谁,他们想要什么,你就写什么。
这话有错吗?没有错。大部分十万➕的热文,都是这样写出来的;能开干货鸡血培训班收钱的,也都是这条流水线上复制下来的。想做自媒体,就得往这套路上去靠。这道理路人皆知,几乎不言自明。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关注公众号爆文排行榜,总结文章主题的共性;观察简书“三十日热门”频道,提炼文章标题的关键词。写作套路上,走鸡汤路线的,多读读咪蒙、周冲;走干货路线的,参考彭小六、剽悍一只猫。总结起来,也就是“对标+模仿+局部创新”的模式。
更进一步,想写鸡汤的,可以参考这些关键词:自律、逆袭、懂事、成功、思维、提升、努力、改变……编三四个朋友同学的故事,加上几句平时小抄本上记录的“金句”,辅以精美的排版和配图。
想写干货的,记得买一堆同主题的书,扫一遍目录,把自己想要的专题里的标粗段落复制下来,提炼拼凑到一起,配个手绘思维导图。有能力的,再在标题里加上“月入XX万”。
简单直接,准入门槛低,即使没学过写作,也同样适用。当代自媒体写作康庄大道,看上去很美。
套路我都懂,只不过,我写不出来。
原因很简单——这些连我自己都读不下去的文字,实在是下不了笔。
读鸡汤时,我会有各种疑问:文章里的只是个例,不具备普遍性;故事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明确;例证是结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一用反证法,就能把结论轻松推翻……
大多数鸡汤,都着力于对受众情绪的煽动,而忽略基本的逻辑,缺了逻辑的观点,自然常常三观扭曲,甚至颠倒黑白。不动脑读文的,读完会觉得被激励、被感动;可只要稍一动脑,就会觉得漏洞百出,进而生出被忽悠、被嘲弄的感觉。
读干货时,是另一种抵触的心理。就好像在图书馆复习迎考,旁边突然有个自称大神的人不请自来,扔来一份答案,翻开一看,选择题只有ABC,解答题只有一个最终解,推导过程看似结构化,实则零碎而牵强。答案旁附注:“欢迎参加梦想XX班。圆你名校梦想,助你逆袭成功,像我一样,月入十万。”
大多数干货的问题,在于只有搬运,没有思考;重堆砌,缺论证;只列举,不判断;专于表象,失于本质。看上去满满的都是料,却是些五光十色的泡沫,轻轻一触就破。大神的所谓“答案”,其实是从各处摘抄,组装拼接的结果,且大多是速读的产物,大约知道字面的含义,而不知道其背后的理论推导过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干货,糊弄外行人,或者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初学者们效果极佳,可一旦碰上稍微懂行一点的,就会被一眼看破,原形毕露。
当然,鸡汤和干货里,也有精品。高级的鸡汤,逻辑严密,三观端正,润物细无声;高级的干货,以提炼代替总结,以深度立论,以点带面,智慧尽显。
只是,这样的类型,实在是寥若晨星,可遇而不可求。难处在于——内功。没有九阳神功打底,就想练乾坤大挪移;没有易筋经的内功储备,就硬修少林寺七十二绝技,很容易变成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因此,我对自己的定位明确——内功火候尚浅,与其急功近利,偷学经典,不如先从入门开始,多练几年少林长拳。
这样的观点,是没有市场的,拿出来讲,大概率会掉粉。多少人期待着速成、捷径、逆袭,什么几十年苦练内功?几十天都嫌长。恨不得报一个199元的班,就能像周星驰一样买到一本《如来神掌》,上完6节课,天下无敌。
但这样的观点,我又不得不讲。如果因为自己的无知,写一些片面浅薄的文章,尚可以“不知者无罪”为借口;可要是明知自己写的东西处处错漏,只是为了涨粉而迎合目标受众的口味,对我来说,这样的发心,将会种下恶因,也将在未来,承受业报。
有些作者会想,如果自己的文章,一百句话里有一句能对读者受用,那文章便是有价值的;但我会想,自己的文章里,如果有一句是基于功利或自私的目的,编造故事、歪曲事实、罔顾逻辑的,那文章就是对读者的伤害。虽然在自己认知水平的限制下,我无法保证所写的观点都是对的,但我能保证的,是将我现有能力上限的知识和逻辑水平,以最严密、最谨慎、最诚恳的方式表达出来,问心无愧。
将时间切换回去年12月底,当我收到签约作者审批通过的确认时,内心并没有太多的欣喜或自豪,而是对简书的认可心生感激。作为一个仍在少林长拳的基本功里打磨的初级作者,我的文章大多是书评,偶尔有些议论性杂文。热门的励志类、知识管理类、自我提升类致用书几乎不看,只专注于文学、历史、哲学、推理、科幻类小众题材;都说太长的文章没人看,我却经常一写就是三千多字;都说读自媒体文章是为了消遣放松,我却想尽量写得有深度——如此南辕北辙,自然不太有机会成为流量担当。而流量,恰恰是简书这类平台的命脉。因此,对简书的包容,我是诚心地感谢。
如果要问,我能成为签约作者的最大因素是什么?我想,应该不是更文的频率,也不是文笔的质量,更不是对目标读者的需求分析准确,也不是文章的定位的独特……而应该是,运气。
冯唐曾在某篇文章里写过:“麦肯锡在合伙人中做了一个调查,你升合伙人的最大因素是什么?80%的人第一个说到的是,运气。老天赏饭,你身上的能量是借给你的。”——说的大约就是我的心情。
唯一的不同,是签约作者远比不上麦肯锡合伙人那般成功。甚至,签约于我而言,连一般的“成功”也不算。这并非看低“签约作者”这个名号本身的价值,而是自家人知自家事,每每想到文学大师们都还在真理的大山上挥汗如雨地攀登,我们这些远在山脚的平路上自娱自乐的伪登山者们,又怎么厚的起脸皮妄言成功呢?
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格,这都可以理解。有些人需要鸡汤鸡血的激励才会挪动,有些人需要在名字后列出长长的一串标签才有自信,有些人需要他人的顶礼膜拜才能感到满足。
至于我,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浅薄,始终以谦卑和诚挚的姿态,既满足内心奔涌的求知的欲望,也分享些能帮到他人的只言片语——
这些,是支持我继续写下去的,最根本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