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说理闪耀思辨的光芒
——刘文文老师《高中议论文写作如何在思辨中说理》课例研习
冯培妮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建构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对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这样描述的:“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1]
课程内容所设置的18个学习任务群中,第6个学习任务群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2]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各种实践活动发展和提升思维品质。
2011和2012年杜克大学关于中国SAT的年度报告指出,中国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依托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中。课标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独设置一个任务群,足见其重要性。然而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恰恰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余党绪老师在《批判性思维与思辨读写》一文中这样描述“我国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深度分析、合理论证与建构发展等方面,这与我们的课程、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3]
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如果不能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落到实处,那么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要培养学生思辨读写能力需要教师具有相对深厚的理论素养、敏锐的感知力及灵活的课堂驾驭能力。江苏刘文文老师的课例《高中议论文写作如何在思辨中说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辨写作的范例,这是一堂自觉地、明确地、合乎思维规律而开展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兼具理性精神与务实态度。
一、以理性思辨的光芒烛照课堂
王君老师说“教法即活法”。刘老师的思辨写作教学课堂就是她生命状态的呈现,她的的活法与教法相映成趣。生活中的刘老师敏捷智慧,善于思辨,长于说理。她说“说理是摊开的手掌,不是握紧的拳头。”正是源于这样的理性智慧,她的课堂才充盈着思辨的光芒。
(一)敏锐捕捉社会热点
高中写作教学尤其是思辨写作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需要教师自主开发教学内容。
刘老师以她敏锐的感知力捕捉到热点话题——俞敏洪的“女性堕落论”,并将其作为案例引入课堂。名人言论常备受关注,这样的案例引入如投石如水,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然而,刘老师引入此案例又不仅仅是为了导入课堂。她将案例作然而,刘老师引入此案例又不仅仅是为了导入课堂。她将案例作为一个训练学生思辨说理的对象,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以案例为线索,贯穿课堂首尾;以案例为圆心,勾画出一个思辨写作的圆;又以案例为提升,帮助学生建立现代公民意识“做负责任的表达者”。
(二)批判之中的理性追问
批判性思维不等同于简单的否定,它强调“公正开放”“全面多样”。面对一个被全国网友所诟病的命题,让学生进行质疑与说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话可说,有理可讲。然而课堂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学生思维是否会陷入“一元的泥淖”?请看刘老师的课堂处理
师:我们知道他的说话方式错了,但是他在这个事件中最终是想传达什么观点的?有没有合理之处。生陷入了沉思。师引导:俞敏洪原话有一个什么前提?生4:“衡量和评价的方向,决定了教育的方向。而不是说,写了一本书或者是写了一个核心素养,大家去读,就能改变教育的方向的。”他的演讲是为了论证“衡量和评价的方向,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师:这句话有没有问题?生4:没有问题。师:通过关注俞敏洪这个发言的语境我们发现,他想讨论的其实是教育评价体系,认为我们不能唯高考论,否则我们的教育只能是刻板的应试教育。只是他将女性堕落拿来做类比,实在不恰当。另外,俞敏洪只是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忧虑,他说的是一种极端情况,即全体女性都是以金钱为标准时,那确实会引起中国男性的行为模式向着那个歪曲的方向前进。如何更思辨呢?③一分为二,全面客观。(板书)最后,提醒大家的是评价他人是在冷静思考之后,善意驱动下对他人的指正,是一个尽可能贴近客观的反映。不是成群结队的道德审判,不是虚掩的人身攻击,甚至只是人们之间友善的探问和勉励。
教师的追问“有没有合理之处”恰好是思辨思维的体现。教师引领学生质疑、反驳俞敏洪言论的不合理处,但又不陷入一元思维的僵化模式之中。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教学细节,对学生的思维却是有益的警醒与开拓,学生陷入沉思恰恰是思想受到冲击的表现。之后,教师引领学生关照语境,得出“一分为二,全面客观”思维方法,不割裂,整体观照,正是理性思辨的特点。而这样的思考习惯一旦建立起来,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的思维面貌就会有所不同了。
二、以认真务实的态度构建课堂
将思辨说理真正落实于课堂并非易事,稍不注意,要么演变成空洞的理论分析,要么成为肤浅的材料游戏。能够把理论知识与材料、学情完美结合,需要执教者相当的功力和务实的态度。
(一)合乎思维规律的课堂构架
本节课中,刘老师首先导入热点——俞敏洪的“女性堕落论”,点燃了本节课中,刘老师首先导入热点——俞敏洪的“女性堕落论”,点燃了学生的思维;其次引导学生通过反驳俞敏洪观点的全段写作训练,于小切口处思辨;最后通过修改升格作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整节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扎实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辨思维和写作能力,帮助学生找到思辨说理的有效路径,最终让学生认识到了“做负责任的表达者”的重要。整节课入于案例又出于案例,既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步步引导,又富有思维的逻辑性。
(二)关键环节的理论知识搭建
课标强调“结合学生阅读和表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学习必要地逻辑知识;相关知识的教学要简明、实用……避免进行不必要的、机械的训练。”[4]没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始终不能明晰,而如果空洞讲解,学生则毫无兴趣。本节课中,刘老师将知识支架搭建在学生思维的困惑点上。教学第三环节,当学生找出已有说理文字的不足时,教师给出改进建议:说理充分,符合逻辑,紧扣论题。然而,如何做到,学生在思想上是困惑的。此时,教师顺势搭建知识支架——要做到思辨说理需要追溯前因,推求后果,还需一分为二、全面客观。更为可贵的是,执教者并不是将这些思维方法一股脑儿塞给学生,而是和材料的改进结合在一起“根据追溯前因和推求后果这两种方法,请你思考对俞敏洪的这次负面事件有没有新的看法。”一个追问,引发了学生深刻的思考和精彩的发言。这样恰到好处的知识搭建不但让学生学会了一种说理方法,更是让他们掌握了一种思考人生的方法。
著名批判性思维教育专家董毓老师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是因为看到了它对于培养求真、开放、公正和反思精神的意义。这些品质不仅是当代社会推崇的美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深厚的根基。日常生活中,我们行为上的某些谬误往往并非个人品质的问题,而常常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综观刘老师的课堂,可以发现,我们的思辨教学实践正在通过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引领学生不断接近那些美德,努力成为一个负责任的表达者和实践者。
参考文献 :
[1][2][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18.
[3]余党绪 董毓. 批判性思维与思辨读写[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