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槿琳
带上伤病的电脑嗡嗡地叫着,使人十分烦躁。
电影已经进行到了最后,所谓的条纹睡衣或挂在衣架上,或洒落一地,黑色的门紧关着,没有一丝声响,一切都在静默中变暗,变暗,最终黑暗侵蚀了所有。
剧终了。
让我神经紧绷,呼吸变缓,心脏骤紧,眼眶发热的二十分钟终于结束了。
其实没有任何血腥,可却又如此万分沉重。
不歇的暴雨,母亲歇斯底里的绝望的喊声,父亲,那个军官脸上的恍然,最终都没有露脸的布鲁诺,明晃晃又让人难以接受地告诉所有人,布鲁诺死了。那个男孩死了。
我从来没有看过听过这部电影的名字,从来没有,点开它也是因为无聊。
我没有看简介,没有任何准备地看了。光看题目,我以为这或许是一部关于患有抑郁症的精神病人的故事。
很可惜,我猜错了。
其实我很笨,也很无知。
我没能从一句“希特勒”猜出他的时代。我同样没有意识到,布鲁尔的军官父亲其实就是纳粹。而他所谓的伟大的,为建设更好的祖国的事业竟然是迫害犹太人。我也后知后觉地发现那“农场”的烟囱冒出的难闻的气味是尸体焚烧的气味,应不应该说是尸体呢?
毕竟那是活人。
犹太人,二战期间,德国,几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
迫害,杀戮,悲剧……
所有可怕的词好像都可以用得上。
其实我并没有很了解当初的那一段历史细节,所有的认知只是历史书上的那几句简短的话。
纳粹屠杀犹太人。
犹太人逃出柏林。
犹太人险些灭族。
文字有时候有些淡化残酷了,唯有直观看到,才能明白,那段时期,对于犹太人来说,便是在地狱。
人性多么地可怕。
明明这部影片有一个半多的小时,此刻不断在我脑海浮现的还是那压抑的结局,多么令人心碎。
前半段的气氛都是轻快的,大多数都是从布鲁诺这个单纯的孩子的视角看到的场景。
那个孩子有一双很好看的眼睛,是清澈的湛蓝,似乎在他的眼里,世界都是明净有趣,值得他去探险的。
与之对比,“农场”里的那个犹太人孩子什穆尔的眼睛,黯淡无光,盛着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悲哀。
所有的悲剧,都身不由己,逃不掉,逃不掉。
全剧的升华部分,就是布鲁诺的死,和那数不尽的犹太人,握着什穆尔的手,茫然赴死。
直至影片的最后,我还在期待看到布鲁诺的脸,可惜所有皆为期望。
或许他不得不死,就是要把一个美好的孩子毁给你看,才能把那对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向往传达出来。
人往往在对比中感受幸福。
我庆幸自己生活在中国,在和平时代。